第61章 大朝争(三)(1 / 2)

割地虽然肉疼,可是藩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王权,比起以前出了王令不出王府的窘迫,实实在在的王权是多么让人迷恋。

“好了,皆大欢喜,对了对于四品以上官员,支持改革,主动上交赋税,减少地租,持续五年的。准许恩荫子弟三人;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准许恩荫子弟两人,七品以下九品以上准予恩荫子弟1人。各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内阁大学士准许恩荫子弟五人,赐爵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

这是实打实的好处,也是朱由检对于朝廷大臣的安抚,朱由检知道没有他们的支持,没有奖励,是不行的,恩威并济,一个大棒一个甜枣才行。

“臣等叩谢陛下。”虽然交税了,但是子孙有了前途,还有什么比这重要?些许钱粮算个屁,以前捐个监生花的钱不也海了去了。

“好呀,这就知道,我大明的臣子都是好臣子呀!”朱由检喜笑颜开,接着说道:“既然今天那么高兴,那还有一件喜事要跟大家分享。王承恩,传旨。”

王承恩一身崭新的宦官服,手持圣旨,高声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文武之道,各有所持,圣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今将五军都督府合并为大都督府,全权节制天下州府县兵、卫所军、京军、京营之调动,委任孙承宗为大都督、袁可立为左军都督,洪承畴为右军都督,卢象升为前军都督,袁崇焕为后军都督、曹文诏为中军都督。”

“臣等叩谢陛下!”

六个大都督走马上任,标志着自朱元璋废除大都督府以来,低效混乱的明军中央指挥管理模式的彻底结束,一个统一的军事领导机关成立了。

朱由检的任命,让整个文官集团目瞪狗呆,之前完全都不商量一下吗?大都督府?都两百年前的都东西了,五军都督府早就被兵部压榨的如同下级机构一般,怎么就突然就鸟枪换炮,老母鸡变鸭了?不服,一万个不服!

“陛下,不知道这大都督府的职权与兵部如何厘清?”文武之争,文官集团的首脑,宰相韩爌当仁不让。兵部可是文官集团的,过去大都督府只有统兵之权,没有调兵之权,需要根据兵部的调令才能调动军队。后来土木堡之后,干脆就是文官统兵,武将早就是提线木偶了。

朱由检站起身来,说道:“朕只有一句话,大都督主战,兵部主建。为此而已。”

“陛下的意思是?”

“凡是属于武官铨选考核(五品以上送中书门下,六品以下量资注定)及军籍、地图、疆界、边防、车舆、厩牧、驿传、装备、军械、仪仗等军事行政之节制都归兵部管理,大都督府则负责军队的训练,作战指挥等。总之,兵部要做好配合,让都督府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打仗。”

朱由检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确了,兵部做好后勤工作,怎么打听大都督府的。

“陛下,如此兵部岂不是被架空?”兵部尚书李邦华不满。

朱由检对于李邦华还是很尊重的,温和的说道:“不存在架空不架空,都是工作,要各司其职,文官做文官的事情,武将做武将的事情,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不能在我大明再出现。”

“那请问陛下,如今地方多为总督,巡抚负责军事,同时有主官军政,那么总督和巡抚向谁负责?”

“这就是朕要说的下一个问题,地方军政分离的问题。太祖时候曾经有明确的划分,三司分治,布政使管理政务,提刑司管理刑狱,都指挥使管理军队。以后当如是。至于总督,则是朝廷委派,多为战事,所以总督、巡抚当由都督府选派将领担任,战时全权节制辖区的兵马钱粮文武军政,对大都督府负责。”

“陛下,臣以为不妥呀,如此武将的权力过大,恐生藩镇之祸。”杨景辰也站出来反对。

“是呀,陛下,老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不要重蹈晚唐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