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张志勇的父亲调去本市商业银行的时候,这片繁荣景象还没彻底显现出来。所以,当时很多人并不愿意舍弃公务员的身份,毕竟这是大家眼中的铁饭碗。而张志勇的父亲在公务员的队伍里已经不再能往上攀爬了,所以他舍弃也就舍弃了。
虽然城市商业银行还没开始繁荣,但是领导梯队已经基本形成,简而言之,张志勇的父亲这时候来城商行,已经算晚的了。所以,他没有被分配到最重要的业务部门。张志勇的父亲,从银监局出来,到了银行,被分配到了安保部门做了一个小头目。
大家都知道,做银行的,贷款业务最能赚钱。张志勇的父亲有几个之前的同事,已然悄悄发了家。他们赚钱的方式简单直接:结识几个大客户,放几笔大额的贷款,大约按照贷款额的百分之一抽点,就可以了。贷款一放就是几个亿,抽点就能达到几千万,审批条线上上下下给点汤水,高层领导自己则吃下这一碗铺满红烧肉的香米干饭。话说至此,自然有人质疑,哪个企业愿意在偿还银行利息的同时再多拿出一个点来送出去呢?这不是赔了么?这样的企业当然有,还有很多,都是些不够格的企业。而且,这些钱借出来,好一点的,投放在一些高风险的项目上;有的,骗了钱直接拿去挥霍,他们根本就没打算还钱。等贷款期限到了,企业把这一年产生的利息还上,重新做一笔借新还旧,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有一年,借钱的企业连当年的利息也付不出来或者不愿意付出了,坏账就暴露出来了。这个时候,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企业成了一个空壳子,追债追不到钱;抽点的领导调走的调走,退休的退休,追责也找不到人。有些天真的人会说:那不是有抵押物么?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评估公司。想要放款一个亿,并非一定需要两个亿的抵押物,只要有两个亿的评估报告就行了。那个年头,两百万拍卖没人要的厂房,给你开出两个亿的评估报告,需要的只是一台打印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到后来,能够偿还本金的概率,不高于百分之二十。
张志勇的父亲,看着那些做贷款发了家的人,早就眼红的快滴出血来。然而,他只被分配到了安保部门。可时间不久,张志勇发现,自己的位置也有利可图,而且还非常丰厚。
2007年,本市商业银行前进了一步,变成了“本市银行”,可以在外阜开分支机构。不到一年的时间,新增了几十家网点。这些网点遍布全省,甚至发展到了我国一线城市。这些网点或是买下来,或是租下来。只有核心的人才能看到网点的买卖合同和租赁合同,也就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秘密。银行的网点,无论是买还是租,都比同地段的房子市场价高上几倍,有的甚至十倍。原因很简单,决定在哪里开网点的,都是顶层领导。而哪个房主给我的钱多,我就把银行网点开到哪里。这笔钱赚得神不知鬼不觉,实在比做贷款业务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银行的网点都涉及到一个安全保卫的问题,这些网点的选址,装修,都会过张志勇父亲的手。
然而,张志勇的父亲对此只是过了一手,并没有决定权,他只是喝到了一些汤水。不过因为这样的事情,张志勇的父亲和顶层的领导关系紧密了。真正让张家发家的,是另一个利润点——股权。那时候,百废待兴,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也十分分散。只要关系门路对,投资一点钱,就可以做一个城市商业银行的小股东。张志勇的父亲仗着和领导紧密的关系,让自己的老婆,也就是张志勇的母亲临时借了五千万,成了众多股东中的一个。
做了股东,若是等着分红,那就是天真了。这个月成了股东,下个月就在下游的支行凭借股东的关系做一笔贷款,投资做股东的钱就被套出来了。张志勇的母亲这笔贷款带了两个亿。五千万用于还钱,另外一亿五,就拿去做生意。没多久,张志勇的母亲所开的饭店就变成了美食城,再没过多久,美食城边儿上,就多了一个酒店还有一个洗浴中心,真正的娱乐一条龙。
张家就此发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