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喷泉?”
德莱尼也加入讨论,絮絮叨叨一堆废话又开始了。
“刚刚你们说哥特式建筑,这样的学校往往喜欢搭配一些古典建筑,出现喷泉也是完全可能的,就安排在学校的前院,法国和西班牙就经常这样做。”
“即使不是在学校,也有可能在学校旁边的公园……”
吧啦吧啦。
尽管废话特别多,越紧张越焦虑就越停不下来;但事实上,德莱尼是正确的,他抓住了核心重点。
紧接着,杰西的身影出现了,将一份报告递交给奥利维亚。
奥利维亚低头快速翻阅起来,其实这些资料已经不需要,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这次犯罪团伙的背景——
消息来自fbi。
此次fbi挑选的犯罪团伙非常具有特点,他们不在杰西整理的这份名单上,也就是说过去六个月没有活跃活动。
其实,他们是这份名单上其中一个组织里分裂出去的,也就是短短不到三个月时间,他们一直在构想做出一件大事,确立自己的名声,一炮打响。
随后,fbi在原组织潜伏许久的卧底,在“流浪汉案”发生之后,悄悄联络上他们,为他们出谋划策,并且表示加入的意愿,准备“干一件大事”,在地图上留下他们的名字,让所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fbi试图以这个小组织为切入点,完成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他们来撬动分裂出来前的那个大组织,寻求突破口。
而在柯克看来,尽管fbi没有承认、大卫没有提及,他们应该还有另外一个隐藏指标。
以此次案件制造波澜、制造舆论压力,而后在国会山进行游说,说服国会批准fbi进行大范围的搜查以及打击,资金、权限等等全面开放,其实和当初柯克把“流浪汉案”爆料给“纽约时报”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和fbi比较起来,柯克的手段也就是洒洒水而已。
为了避免暴露卧底身份,fbi方面一直没有联系卧底,而是通过报纸以及电台隐藏密码的方式传播信息;尽管有一个紧急状况之下的联系电话,但一直避免使用,大部分时候都是卧底主动联系。
也正是因为如此,fbi现在完全不知道他们的行踪。
从方方面面来看,fbi二把手确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把自己推向了绝境。
但认真想想,大选年的利益冲突之下,确实会让人做出一些冲动而愚蠢的决定,好像也就没有那么意外了。
尽管如此!
奥利维亚还是翻阅了一下资料,而后快速递给索菲,演戏演全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索菲那儿能够挖掘出新的信息。
杰西的脚步在旁边逗留,想要留下却又不太确定,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柯克注意到了。
“杰西?”柯克呼唤了一句。
杰西有些迟疑,但看到柯克传递而来的鼓励眼神,她还是开口了,“也有可能是风声,靠近码头那片区域,海风拍打墙壁以及窗户也可能制造出这样的效果。”
在这里,杰西所说的码头,不是东河也不是哈德逊河,而是曼哈顿岛南部码头,也就是瞭望自由女神像的位置。
在那儿,可以乘船前往自由女神像,可以乘船前往布鲁克林、新泽西等等,另外还可以乘船前往更加遥远的斯塔腾岛或者科尼岛等等。
那里是入海口,海风肆虐,以至于位于下城区的华尔街、世贸大厦等等地点也是常年狂风猎猎作响。
这是一个全新知识点。
柯克点点头表示了解,朝着杰西竖起了大拇指。
而后,又再次看向帕托。
帕托也已经准备好,“第二个音轨。”
若隐若现。
似有似无。
那一个“哐当哐当”的声响,在音轨里确实不太清晰,而且第一反应听起来像是双管猎枪的声响。
但他们都知道不可能——
如果有人在纽约开枪并且制造出如此明显的动静,附近居民不可能没有反应,他们肯定第一时间就报警了。
不过,还是以防万一。
奥利维亚看了帕托一眼,“你确认一下上午的报警电话,是否有开枪的情况。”
帕托手指灵活地展开调查,杰西也立刻积极地加入讨论。
“有没有可能是地铁?”
“我是说从地面上经过的路段。我来纽约的第一个公寓就在地铁轨道的旁边,每次地铁经过就好像地震。”
啪啪,啪啪啪。
帕托敲打键盘的声响宛若架子鼓一般自带节奏,在谈话之中穿行,悄无声息就将气氛烘托了出来。
“没有,老大。”
“没有,杰西。”
一前一后,帕托就给出两个回答。
“我是说,地铁和喷泉,又或者是地铁和码头,输入关键词,我们目前掌握的七个目标里没有符合二者的。”
“包括附近公园在内。”
有些为难。
奥利维亚想了想,“火车呢?包括运输货物的类型。”
美国是典型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是普遍交通工具,人均汽车拥有数量高居全球榜首;相对应地,铁路运输系统则没有那么发达,从路线到班次都是如此。
但纽约稍稍特殊一点,当年是欧洲进入北美大陆的第一站,铁路交通就是率先建立起来的血管通道,宾夕法尼亚车站毫无疑问是北美最大的铁路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