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毛选》,《毛选》是唯物辩证法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而诞生的一部伟大著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延续!
学用《毛选》的这几年,我无法确定的是,《毛选》是否真的能够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毛选》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看问题的全新视角,透过这个视角,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往往能打开一个新世界,获得一个新观点,启发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所以,毛选学到最后,绝大多数人最大的收获通常不是赚了多少钱、当了多大的官、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获得了一种以全新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这里要首先说明,《毛选》的视角,并非大家一直推崇的“上帝视角”、“穿越者视角”等等神乎其神的东西,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时间和空间维度。
矛盾的视角
矛盾是什么?是正面和负面,是共性和个性,是对立和同一。
1任何事物都是正面和负面的统一体。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一分为二”,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既要考虑积极因素,也要考虑消极因素,“不要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如果别人说全好,那你就问一问:是不是全好?如果别人说全坏,那你就问一问:一点好处没有吗?”(教员)
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每个人的一生就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那样,注定充满了艰难险阻,酸甜苦辣!
所以这个世界上,风险常常与机会相伴,苦难常常与希望相伴,成功常常与隐患相伴,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所倚伏,如是而已。这就是正面和负面的视角。当你凡事能够“一分为二”去看的时候,辩证法也就入了门了。
2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核心的目标其实就是认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矛盾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过程是由“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如果颠倒了这个顺序,或者省略了一些步骤,都是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
如果能够从共性个性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大概率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但很多人往往就是只注重了共性,最后变成了“教条主义者”,或者只关注“个性”,最后变成了“经验主义者”。
王明博古为什么失败,不就是因为只认识了共性,没有认识到中国大地不同于苏联的特殊情况吗?
专家、大v们为什么总是被打脸,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没有读懂矛盾的个性(特殊性),忽视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以为不调查研究深入钻研,凭借自己了解的一点儿共性常识,就可以在自己不擅长甚至陌生的领域发表观点,这当然是不现实的。
3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和同一的统一体。
我一直认为,要想活学活用唯物辩证法,必须首先搞清楚8个字,即“一分为二、对立同一”。
《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不仅仅是相互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这就启发我们,要分析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正面行不通的时候,从对立面入手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就是我在学习群提到过的逆向思维)
比如,要搞好一个团队的团结,一味地和颜悦色、一团和气是行不通的,只有利用好批评的手段,把团结和批评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比如学习,天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常常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看似与学习矛盾的休闲娱乐,只要把握好了,反而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
比如谈恋爱,一味地一厢情愿、毫不保留的付出,却常常换来对方的嫌弃,而保持一点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反倒可以使关系更加亲密。
教员曾经说过一句话:“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正面而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天下的事,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想这样偏一下子办不到,等转一圈回来事情恰又办成了。”
“凡事必看本质”的视角。
从“现象出发”,还是“从本质出发”,这是看问题的两个不同视角,也是人和人的最大区别。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看问题,都喜欢从表面现象出发,因为现象是生动的、丰富的、直观的。
就像有的人看到路上堵车了,就开始抱怨交通有问题;看到什么东西买不到了,就开始埋怨经济有问题;看到专家们义正言辞,引经据典,就认为他们讲的是真理;看到一个人满身纹身,言谈粗鲁,就认为他是坏人,看到一个人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就认为他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