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礼还是习惯,都需要通过实践训练自己使举止得体成为本能。
但这一切跟酒席食物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太多了。
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关键部分,所以,围绕吃养成的习惯,有助于陶冶性情,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怎样吃,既反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你或许认为,这是说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对食物没什么兴趣才好。
但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美德要求我们不做味觉的奴隶。被自己胃口控制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有德行的人用不着放弃享受美食,只是不依赖它。在恰当的时候享受美食,和就算没有美食也心满意足,是一回事。它既不倡导沉迷于美食的愉悦,也不鼓吹苦行般地拒绝所有感官乐。
孔子似乎对自己宣传的“道”身体力行。他从不给自己设定饮酒的限制,但也从不喝醉。
现代农业技术和储存方式的进步,再加上国际航运,我们现在几乎能在一年的任何时候买到任何食材。一整代人成长起来,几乎不知道食物有“当季”这个概念。
中国政府最近将“孔府家宴”(尽管通常而言,它并不属于中国的著名地方菜系)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振了孔子与美食之间的联系。
孔府家宴以山东地区的“鲁菜”为基础,同时受中原和淮扬饮食传统的影响。它的部分菜肴就是对哲学的实际演示。
而欧洲的大吃货意大利人,在他们的文化里,吃往往体现了宴饮之欢的美德。
围着一张桌子吃饭,是谈话的最佳时刻。
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体验,它把所有人都带到了同一层面上:不管是国王还是农夫,所有人都必须吃东西。
这个旭和搞笑神小朱,也要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