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世兵制(1 / 2)

此次战后安置,还有一人对此颇为满意。那就是王猛。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作为皇帝,薛恒自然需要在众多臣子的建议之中。挑选合适的建议。

而王猛,则更希望自己能够作为一个一人之下的辅弼者。

因为对于他这样的全才来说,事必躬亲才是最值得信任的。

虽说并无什么谋朝篡位的野心,但,他的心中却有着让自己一展长才的野望

而在与诸葛亮认识之后,王猛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诸葛亮,绝对不是一个泛泛之辈。

相反,这个人的才能应该不在自己之下。

但,王猛更清楚自己有诸葛亮没有的优势。

他是东宫旧部,薛恒的旧臣。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选择安坐后方调度。而让诸葛亮拿下带兵退敌的功勋。

只有这样,才能够凭借着诸葛亮的战功,合理的让他继续呆在前线。

而这样一来,能够直接进入薛恒的决策层的人,也就只有他王猛一个了。

“陛下。燕国虽然苦寒,但农桑之事。是国之根本,万万不能废弃。今曹操已退,徐图高句丽可矣。”

“嗯,景略所言甚得朕心。只是高句丽遍地邬堡,更兼甲兵充足,取之必然艰难。”

薛恒又何尝不想拿下高句丽。只是这高句丽没别的,就一个鳖字。

虽然拥有大量装备铁器的部队,甚至连人马俱甲的铁骑,也有着成建制的军团。

但是高句丽,偏偏又只擅长守城野战水准十分低劣。

这就让他们的作战风格,变得很恶心。

要知道,高句丽的地形本来就有许多沼泽滩涂,这些地方不仅行军不便利,还有大量的蚊虫。

再加上遍地堡垒,依山建城的策略。

和高句丽的做战,这些年来往往都是,虽然在会战之中击溃了高句丽军,但是随后对方便高举免战牌。

坚壁清野就是不出来,而燕军往往用不了多久就会因为鲜卑或者是曹军的进攻而被迫退兵。

因此与高句丽的战争,从来都是吃力不讨好。

“军屯之策,缓兵而前。逐步蚕食,可以解除高句丽的威胁。”

就算是谋士,也有分不同的类型。

有些谋士,你让他分析大局,他能说的头头是道。

但是你让他去琢磨那些精密的谋划,那就不是他所擅长的了。

有些谋士,则善于指出问题所在,提供方针。

但真正的要问到怎么操作的时候,就不是他的职责了

而王猛,则是属于那种大包大揽的全能型。

既然已经有了提出攻略高句丽的想法,王猛的心中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战略。

“徐徐图之?可万一曹魏卷土重来,亦或者鲜卑入寇。岂不又是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