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17章寻找灵感(2 / 2)

董依媛回过头来:“去那里?我明天下午有课!”

“所以我才让你上午去。还有这些放我公寓去!”说完又把上次的那把钥匙扔给她。

董依媛无可奈何的拿着钥匙和大包小包的衣服,跟着尚夕禹向外走去。

走在他背后,董依媛想了想,还是说了藏在心里的话:“尚夕禹,谢谢你!”

尚夕禹磁性的嗓音从前面传过来:“不用谢我,你帮我,我帮你,我们互惠互利!”

“恩,我知道!但还是要谢谢你,我一定会尽力做好!”董依媛似乎有了一种前进的动力。

这句话让尚夕禹的心莫名地动了一下,好像有什么东西在他心里长出来了。没想到因为他,有一个人会努力,会拼命地向前冲。

正在这时尚夕禹的电话响起来了:“喂,嗯,好的,一会见!”

董依媛一直看着他打电话,等他挂上电话,董依媛这才说:“那我就先走了!”

尚夕禹点点头,在中大门口,他们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董依媛停下来看着微风中慢慢走远的尚夕禹,感慨万千,然后转过身毫不犹豫的走开。

她不知道的是尚夕禹也回过头来看着她瘦弱的身板拿着几大袋衣服大步的走向公交站。

同样一片时空下,人和人如此的不同。世间万物变化万千,同样也多姿多彩。

董依媛去了公寓放完衣服,回到宿舍就查了了去民俗院的路线。

星期二,董依媛一大早就起来,在学校门口坐上了一辆公交车,公交车从繁华城市驶向郊区,董依媛从窗口向外看去,连绵不绝的山头高耸入云,秋天的景色不断的向后退去。

董依媛走进民俗博物馆,董依媛跟随人流参观每一栋建筑群,文官府,武官府,明清建筑居多。青砖、大理石、木材的结合。美景美色与房屋融为一体,体现着屋主人的情操志趣。

关中民俗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这座民俗院是1985年建造的,规模大,范围广,代表着关中地区的人文风俗。

建筑和园林全部为明、清风格。各类展品成千上万件,石碑、栓马石5000余件,名人字画3000余幅,木雕及其它藏品2000余件,还有砖雕、玉雕、木雕及铁铸类、纺织品类、陶瓷类等丰富藏品。馆藏已有12000多件石雕、近万件木雕和砖雕、2000多幅不同时期的名人字画及4000多件周、秦、汉、唐以至明、清时期陕西关中民间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交通工具。最让董依媛惊叹的是恢弘壮观、错落有致的古代民居,仿佛自己就穿越在那个年代一样。还有正在建设之中的具有典型农耕文化、传统的耕读传家思想的稷王庙。

博物院收藏的拴马桩、饮马槽、石人、石狮、石龟等石雕艺术品12000多件,特别是雕刻精美、形态万变的拴马桩,就跟美院里各种各样的拴马桩一样。不同的是它们的造型,人物形象基本以胡人为主,其中十几件胡人妇女形象的拴马桩更是引人注目,代表了当时文化中进步的人文关怀与男女平等思想,也充分证明了宋明时期,西北各民族在关中地域的不断征战、迁徙和文化的融合。

从一大早坐车辗转近15小时,到下午看完博物院的角角落落已经都下午三四点了。这次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她居然不知道在西安还有民俗博物馆,作为一个学美术的学生还真是汗颜啊。

下午的课程肯定是耽误了,她不可能中午就回去,既然去了就不能看一半就回去了。临时给辛子琪打了电话,让辛子琪帮她去请个假,顺便把自己的手稿带给张甜看。

天已经黑了,董依媛在学校门口下车,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她一边向宿舍走去,一边给给尚夕禹发消息:我今天去了民俗博物馆,刚刚回来。

选了几张实景图和自拍照给他。证明自己真的去了他说的地方。

尚夕禹回了她:嗯。

董依媛瘪瘪嘴,将手机放回包里,加快脚步回宿舍。这一天坐车真的很辛苦,居然就回了这么几个字。仔细一想,她希望尚夕禹回什么?好,很好?累坏了吧?还是说我很感谢你这么听我的话?

刚刚草草的在外面吃了饭,这才意识到,自己全身上下只剩下56块钱了,家里刚给了生活费没几天,接下来该怎么办?吃喝拉撒都成了问题,更别说还钱了。还有接下来要花的钱,更是多的像一座大山一样压着她。看来要尽快找一份工作了,否则就要饿死了。

拖着疲惫的身子,董依媛回到了宿舍,一看宿舍里的人几乎都在,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一见董依媛回来了。

辛子琪放下电子书说:“媛媛,你回来了!”

“是啊,我终于回来了。”

魏纯儿也问道:“今天跑哪里逛去了?一天都没见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