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想下船也来不及了(1 / 2)

首辅府邸。

周延儒刚从皇宫回来,就将自己的心腹幕僚给召了过来。

“东翁,想必事情已经落定了吧”,董延献看到周延儒满面红光,不用想也知道有大喜事。

“不错,一切都在按照我们的设想在发展,下面的事,就要有劳延献你亲自操持了”,周延儒没有卖关子,直接说了出来。

“这都是我的份内之事”。

“东翁,只是有一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董延献显得有些犹豫,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跟我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别卖关子了,有话就直说吧”,周延儒心里也想知道,对方在顾忌什么?

“东翁,我发现我们的计划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

“就比如,以前谁会知道城外会突然冒起一个言家庄?更不会知道,他们庄上会有那么多粮食,而且,还全是精米”。

“现在他们还敞开赈济,要是没有更多的粮食做后盾,又怎么敢弄出那么大的阵仗?”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计划也该改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董延献将自己的担心全说了一遍。

“这……”

周延儒能当上首辅,智商当然也不低。

正如董延献说的那样,这言家庄就是一个大变数,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还有多少粮食。

要是多的话,那粮食砸在自己手里,那肯定赚不了钱的,难道这么辛苦一通,就只是为了帮崇祯卖粮?

那怎么可能。

“延献,既然你说了出来,那必然是想到稳妥的办法了吧”。

周延儒问道。

“是的,东翁”。

“我觉得截断漕运也并不一定就稳妥,毕竟咱们可以短时间截断它,可,我们不可能一直截断,这里就存在不确定性”。

“想要稳妥,那就只有来个釜底抽薪,比如:要是官仓来一次走水……”

“如此的话,既可以保证我们在粮价上大赚一笔,还可以将调包官粮的事情彻底的抹除掉。”

董延献说到这里,眼里也是闪出一道阴狠的光芒。

朝廷真要是一下子损失上百万石粮食,那后果可以预见,必然会饿死不少底层百姓。

不过,这又与他们这些人何干呢。

周延儒听完直接愣住了,他没想到董延献会出这样的主意。

不过,这办法虽然狠毒了些,但也不失为一个稳妥之策。

而且,既然要做,那就做的更彻底一些,想到这里,周延儒眼里也露出一丝狠芒。

“延献,既然如此,那对换粮食的事就需要重新调整了,反正是要被烧掉的,那就将其中的九成都换成劣米”。

“如此甚好,就是东翁不说,我也会说出来”。

董延献听到周延儒同意了,脸上也有了一丝笑意。

周延儒:“恩,那其他人就由你去知会一声”。

。。。。。。

内城,还是上次的那间小院。

这次除了内阁阁老魏澡德、周延儒的心腹幕僚董延献、和田源泉与张世泽四人外,还多了一个户部尚书家的公子——侯方域。

董延献与魏澡德两人眼神交流一阵,这才出声道:

“这次的聚会,想必我不说大家心里也都明白,不错,那就是我们的陛下终于拍板了,并且,还急着要将官仓的粮食给卖出去”。

“董先生,还有陛下向言家庄借一百万石精米的事,你怎么不说了?”

张世泽见董延献说到一半停住了,忍不住出声问了出来。

就是田源泉也看向了上首位的,董延献与魏澡德两人,只有侯方域神色淡定。

毕竟,清楚整件事的始末,又是主要的执行人之一,自然心里有谱。

“小公爷无需着急,我只是在想,陛下借的那一百万石精米,我们该换掉多少,才既不被陛下知道,而我们又能将利益最大化。毕竟盯着这些粮食的人不少,要是不能喂饱别人,后果我不说你们也应该知道”。

董延献说了一堆没用的废话。

刚刚停住不说,只是他那点文人的老毛病在作祟,喜欢拿捏。

“这还要想什么,按老规矩就是,里面的七成换出来,留下三成精米在官仓,这些也差不多能供应京城所有官员的禄米,还有富裕了吧”。

田源泉接话道。

确实,以前他们也没少用劣质粮食,来调换新到的漕粮,反正只要将那些要发给官员的禄米(工资的一部分)留下以外。kΑnshu5là

其余底下的普通人,比如京营的十数万兵丁,以及其他各衙门的喽啰,那就不好意思,只能吃最差的劣质米了。

“小侯爷,这次的章程与以往略有些不同”,董延献道。

“那这次的章程是?”

不光田源泉不解,就是张世泽也投来关注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