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说到吃东西,于星辰才发觉,自己手里还有糖葫芦没吃完呢。他便从大叔那里借来一张纸,将糖葫芦包裹好,放在沈之杰的怀里,然后推着竹椅,向对面走去。
人群越来越多,很快就将两个小孩的身影淹没。
不多时,苏文锦赶到,却看不到孩子的身影:“大叔,那个经常来你这买糖葫芦的小男孩呢?他来过吗?”
“哟,刚来过,已经走了。”大叔摆摆手道:“他还推着一个椅子,椅子上还坐着一个瘦弱的男孩。”
“是他们!”柳儿叫道:“他们还在街上,我们快分头去找。”
王半仙点头:“我们拿着铃铛,人群拥挤时摇动铃铛,以便寻找。”
崭新的铃铛放在手中,苏文锦点头,便迈入人群中找人了。
此时阳光正好,绮罗山的烟雾也渐渐散去。
于亦谦重新骑上马背,已经比之前熟练很多。
“于大人,你难道是第一次骑马吗?”郭子晋单手勒马绳,脸上却是一片得意之色,丝毫不感到为难。他自幼学武,骑射像是家常便饭,但并不因为自己的熟练嘲笑旁人。
于亦谦微微一笑,掩饰尴尬:“实不相瞒,我本是一介书生,自幼读书,前年考取了探花,才迈入官途。”
“原来是探花郎啊!失敬失敬。”郭子晋称赞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已经高中探花,真是聪慧之人。”
郭子晋虽然也读书,但他读的都是普通的书,不读那些晦涩难懂的经文,也不做文章。再加上他出身高贵,有着郭文昊在朝里说话,一入官场就得到皇上青睐,轻而易举进入皇宫。可进入皇宫后,他才明白,真正的有才者,大多出身贫寒,一辈子都在进京赶考中。
如今见了于亦谦,郭子晋是敬佩中带着疑惑:“于大人高中探花,怎么沦落到汉州做知府?我听说去年的解元袁学文,还在翰林院混了个差使呢。”
“你说袁学文?”于亦谦冷冷一笑:“他的文章漏洞百出,只有字写得还能看。袁学文只是乡试出挑,到了会试就不行了。”
于亦谦当年进京赶考,可以说历经磨难,还见识到了官场的复杂。像袁学文这样的人,当时根本不配和他坐在一排写文章。可过了两年再来看,反倒是袁学文在朝堂混得开。
“这样说,我倒是能想通了。”郭子晋猛地想起,袁学文好像是定国公的门生,纵使科举考试不怎么样,也有机会步入朝堂。可朝堂内,并不是只靠关系立足,还需要真才实学。
“于大人,你不必灰心,皇上知人善用,不会放纵一些人混迹朝堂。总有一天,你会和被皇上重视的。”
郭子晋说罢,于亦谦便露出了笑容:“白鹰兄此言,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