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上课(2 / 2)

看了示范,几个人学了起来:“老师好!”

李小波微微一笑,站起来,行拱手礼道:“为师亦有礼!”

短短一段互动,就让书生四人感慨颇多,面对李小波,就像是真的穿越到了宋代书堂一样,虽然之前的斋长群演,同样入戏,但大家还是能看到他的表演痕迹的。

而李小波这位教书先生,一举一动尽显儒家风范,一言一行都是告诫之音,说话也真的像古人那样,不见一句大白话。

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几人给先生的评价。

一堂课,虽然学的是早在初中就学过的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大家还是听的如痴如醉,当然,免不了被戒尺打手心

先生在让大家念文章的同时,还会提问,例如舜何许人也?版筑是何含义?打不出来就要被敲打,这堂课,唯一没被打的就是莫竹

莫竹对课本上的课文的记忆还是比较深的,不只是因为他上学时候认真听讲,认真背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还给莫小兰当过家教。

教过一遍后,那个记忆就会变得更深刻,再说李小波先生的提问也都只是一些翻译上的问题,不是很难,所以都能对答如流。

这不,临下课前,李小波问了莫竹一个较为难的问题:“你认为亚圣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证明他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莫竹起立,拱手道:“学生才疏学浅,试答之,如有不对,请先生纠正!”

“答!”

“是,学生以为,孟子先列举了六位曾经贫困而后担当大事的人为例,证明了忧患、困境能让人进步,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衰两个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忧患则衰,安乐则亡的道理,最终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在莫竹对答之时,林韵涵双拳抵着下巴,满眼小星星的看着他,按正常课堂礼仪,她是要被戒尺打手心的,不过此时李小波老师的注意力同样全在莫竹的身上。

莫竹继续讲到:“孟子此文,用到了许多排比句与对仗句,既使得文章错落有致,又造成了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的增强了辩论的说服力,一篇文章有事实,有雄辩,继而让人接受其观点!”

“好,答的很好,手伸出来!”李小波像是终于抓住了可以抽莫竹机会,慢慢的走了过来。

别说莫竹本人,其他人也一脸懵,这答的太好也要被打的嘛?

李小波狠狠抽了莫竹一戒尺,接着才解释道:“亚圣之名讳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