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少年之时慕游侠豪风,也曾仗剑遥游四方,登峨眉、上太行、游云梦……看尽天下名山大川,尝遍天下美酒。
到了长安之后,得秘书少临贺知章的推荐和赞扬,各方重视。渐渐名传帝阕,连玄宗皇帝也知道了他的大名。这位皇帝正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少有的“风雅”人物,通晓音乐,也懂得欣赏诗词。他爱慕太白先生的才华,所以对他特别破例优待,召为翰林学士。并时常邀他人宫赏花、听乐、饮酒、赋诗。但太白先生不爱富贵,仍然以“布衣”自豪,谈笑做公卿,结交多侠士。他在长安之时,放荡不羁,曾让杨国忠研磨,高力士脱靴,终于遭人记恨,以谗言进之,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
他见夏珩相貌不凡,腰悬宝剑,便脱略形骸,不拘节邀他同饮。夏珩得见太白先生,且与他同桌共饮,心中觉得十分荣幸。
那老者见太白先生睡得熟了,自饮了一杯,叹息道:“世人都道太白先生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却不知太白先生也练得一身好剑法,可惜老天无眼,错,是皇帝迷了心窍了。”
夏珩见这位老者身手不凡,又是太白先生的朋友,心知是位异人,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道:“晚辈夏珩,不敢请教老丈高姓。”
那位老者望了夏珩一眼,神色之间似乎颇有深意,微微一笑道:“老夫姓唐,名间竹。山野之人,少侠不必多礼。”
他看了太白先生一眼,又道:“看来,太白先生今天少不得要一壶醒酒茶的。此去二里的红叶湖畔有一处瀑布,少侠马快,可否去取些甘冽的山泉回来?”
夏珩哪有不从,笑道:“愿意之至。”
按唐间竹说的方向策马而去。回来之时,临桌那一对男女已经走了,夏珩也不在意,将泉水交给店家,请他去煮茶。
二人闲聊了几句,忽见几个衙役远远走来,在茶铺的告示牌上贴了张诏令,匆匆走了。
唐间竹道:“小朋友,你且去看看,上面写些什么。”
夏珩起身去看,原来是皇帝昭告天下,敕封杨玉环为贵妃。唐间竹毫不惊讶,似乎早就知道这个消息,冷笑道:“你先把这诏令揭下来,收好。”
他之前让夏珩去取水,言辞还十分客气。此时却似乎用上命令的语气了。但是夏珩居然毫不反感,依言将那诏令揭了下来,折好放入怀中。他回到座位,心中忽然升起一种恍惚的感觉。
这时,官道之上忽然传来马蹄声,紧接着一骑北来,马上骑士一身戎装,他经过酒家旁边,也不停留,直接冲了过去,似乎有紧急任务。
唐间竹淡淡道:“留下罢。”
手中筷子飞出,将那骑士打落下马。
那骑士不知道是平时飞扬跋扈惯了,还是脑子缺根筋。被如此高手以一根筷子将他从马上击落,落在地上滚了两滚,站起来后,居然破口大骂:“哪个不开眼的东西找军爷的晦气?瞎了你的狗眼吗?”拔出刀来便要上前动手。
唐间竹道:“去把他怀中的之物取出来。”
夏珩跳上前去,一指将他点倒。从他怀中摸出两封信件来。
唐间竹道:“放他走吧。”
夏珩便将那人穴道解了,那人吃了苦头,倒也不敢再嘴硬,骑上马背搬救兵去了。
唐间竹道:“你且看看,写些什么内容。”
夏珩打开来看,原来是神策军一个叫冷思恩的将领上呈给皇帝的。第一封写的是他奉皇帝圣旨,剿灭前朝余孽宇文叛军,已获得重大突破。于天宝四年九月廿九日,与叛军大战于函谷关,血染红叶,斩首千余。
夏珩心中疑惑,函谷关中的大战不是唐门丐帮与明教三派火并么?跟神策军剿灭宇文叛军有什么关系?
第二封说的却是原翰林供奉太白先生,被皇上“赐金放还”后,不思皇恩,心怀不满,与宇文叛军关系密切,意欲勾结之事。
唐间竹叹道:“你先把这些都收好。老朽与太白先生一见如故,又都好酒如命,恰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听了李太白的遭遇,老朽是又怒又恨,自古多有怀才不遇者,但像太白先生这等旷世奇才竟也被埋没,谁能不气?那宇文余党妄想强迫太白先生为他们出谋划策。而太白先生始终长醉不醒,想是不愿搭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