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的问题解决了,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瓦很薄,又是弧形,想要制作出制瓦的机器,现在的条件做不到。那要求的制造工艺太高。叶青的金手指是很给力,但没有相关的加工工具,他徒手也搓不出来足够精度的零件。退而求其次,他将制瓦流程中的和泥这一个步骤用机器解决。于是,又一座水车被竖了起来,又一条泄水闸道投入使用。这架水车,带动的是搅拌机,专门用来和泥。这便大大节省了人力。而瓦的制作上,没法搞祭祀额制作,便只能增加人手。不过,叶青也对原先的制瓦方法进行了改良。原先制瓦,需要一些制陶的经验,需要技术熟练度。这不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毕竟任何时候,熟练工人,总是稀缺的。他将制陶的那一套模式用在制瓦上。改良简单的很。只需将原先的陶器模具换成瓦的模具就行,手动冲压装置依然采用原先的设计就行。将固定量的泥,放进模具,抓住冲压装置的手柄,往下一压,简单刮削一下多余的泥,一片瓦就制成了。这种制作方法的好处是,不要求族人拥有熟练的技术,随便一个人,便能上手。并且。制出的瓦,质量一致。但接下来,存放又有问题。瓦的制作是大批量的,而瓦在太阳底下暴晒,容易裂开和变形,所以只能阴干。这需要足够庞大的遮阳空间。为此,又搭建了一大片棚子,专门用来放置湿瓦胚。如果湿瓦胚放在地面上阴干,一片片平铺过去,那需要的棚子面积就太大了……玩不起!因此,叶青在棚子了摆放了大量的架子,就像超市的货架似的。平面不够,那就立体存放。这种制瓦方法,制出的瓦是单片的,没办法立起来,平放又会变形。该怎么存放呢?简单!叶青将烧制好的成瓦,一片片摆放在架子上,然后将制造出来的湿瓦胚摆放在成瓦上。成瓦便是定型模具。如此,制瓦问题算是解决。走在砖瓦厂的空地上,看着这片刚刚建立起来,规模还很小的工场,叶青心里展开了无限遐想。这里是动力之源,是以后的工业区。现在是制砖场,制瓦场,以后还会有锯木厂,磨坊,粉碎厂……甚至纺织厂!他准备将现在的水运工具进行升级。独木舟,竹筏,速度还是太慢了,运载的效率也太低。他准备大量造船。而造船,需要大量的木板。人口太少,他只能尽最大可能提高族人的劳动效率。水力锯木厂,便是目前能做到的极限了。纺织方面,现在部落使用的是手摇纺纱机,有了水力动力,叶青的野心一下子膨胀了……他准备搞出珍妮纺纱机来。布,在任何时代都是必需品。在这个原始时代,更是高价值的奢侈品。那些衣不蔽体,围着兽皮的,全都是等着他去开发的客户啊。市场还是一片空白!他激动起来,有了大量的布,他可以换回来无数的资源,促进部落更快地飞速发展。粉碎厂也是同样,铜矿粉的粉碎,虽然使用了脚踏碓,已经进步不少,但依然是占用了很多的劳力。有了粉碎厂,效率无疑会再次提高。解决了粉碎的问题,他甚至还想着条件足够的时候,搞搞水泥。水泥,就是一个超级神器啊。如果能够大批量地生产出水泥来……啧啧!那美妙的前景,令他激动得不住发抖!那时部落的发展,已经不是飞速了,而是火箭,是星际跃迁!水泥的制作方法很简单,虽然他只知道大概的流程和配方,但这不影响他最终可以制作出水泥。知道大概流程,有明确的目标,经过大量的实验,试错,终归是可以找出正确的,适合本地原材料的配方的。要想用上水泥,难就难在……产量!一星半点的水泥又有什么用呢?要想充分发挥水泥的作用,那就是要,多,超级的多,超级超级的多……如果完全靠人力生产的话,那需要的劳力,多得超乎想象。凭现在的人口数量,那无疑是痴心妄想。所以,只能依靠机械的力量。叶青望着大坝,望着引水渠,望着水车。在他心里……大坝还要继续加高,加宽,让水库的水量水位大大增加。引水渠还要加长,泄水闸道还要更多地修。水车还要多多的造,工场多多地建。他的眼前……大坝高度从10米变成了15米,20米……引水渠长度从100米变成了500米,1000米……水车从3架变成20架,50架……水车20米一架,一架一架排成一行,排到1000米远,一眼看不到头……呲溜!他狠狠地吸了一下口水。压制住心中的狂想,他告诫自己,不能急,不能步子太大,对水力的开发暂时需要缓缓。接下来,要干的是……开荒!开垦稻田!族长也在制砖场。他行走在一排排砖垛之间。十几天下来,两台制砖机,生产出了将近百万砖。这些半干的砖胚,需要风干,还不能进行烧制,因此全部堆码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