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玉佛寺腊八必施粥的惯例,今天这里不说人山人海,却也人气鼎沸,刚到山门前就看到了粥棚前的黑压压人群。
新平县一带水土不算差,这两年风调雨顺,老百姓日子都还过得去。排队领粥的队伍里只有零星几个衣着褴褛,大部分人看着就是普通平民,甚至还有少数穿绸缎的妇人笑嘻嘻端着碗耐心等待。队伍秩序井然,也没闹出争抢不休的局面。
跟李絮等人同来的两个妇人表示要排队领粥,晚点再去上香。王氏便做主跟她们分开,带着两个小的和张婶子去大殿上香。
李絮不是头一回来这里,原主曾经跟着王氏来过,记忆里还残留了些印象。
玉佛寺在新平县知名度较高,格局跟后世李絮去过的寺庙差不多,依山而建,山门后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等建筑。
这里最具特色的大约是殿中供奉了数尊玉佛,其中,大雄宝殿正中央的弥勒玉佛高达一丈有余,雕工精细,望之不俗。虽然不是那等昂贵的羊脂白玉之流雕制而成,只是普通的岫玉,但能找到这样巨大的岫玉料雕琢也算得上独一份了。
李絮忍不住嘀咕:这里的玉佛比可比金水观那些金灿灿的神仙像好看多了。
因为是玉质的缘故,佛像看上去稍显清冷,但更有种高高在上、悲悯众生的味道,而不是金碧辉煌得让人闪瞎了眼。
王氏嗔她一眼:佛祖跟前也敢瞎说,还不快闭嘴。
李絮噤声,老老实实跪到蒲团上拜了三拜,心中默念了数遍平安顺遂四个字,忽然有些走神。
她不是虔诚的佛教徒,每次到什么寺庙道观里都是随大流拜拜,也不会刻意去祈求什么心愿,但每每默念这四个字时,她想的除了自己还有家人。
从前的家人已经彻底离她远去,无法触及,她能做的也只有珍惜现在身边的新家人了。
拜完三拜,李絮起身到一旁点香,视线不自觉落到侧面供奉的小佛龛中那尊只有一尺余高的玉佛像上,没来由走了神。
这尊小佛像看起来似乎有些眼熟,尤其是那莲花座的形状
小心aashaash
李絮忽然吃痛,条件反射地缩回手,方才的思绪随之抛到脑后。
手背上红了一片。
却是她走了神,才让断了的香灰烫到手背。方才手一抖,险些把手中的三支香甩出,好在一旁的魏渠及时上前接住。
怎么这么不留神?都烫红了,这会儿也没药膏可涂,可别留了疤王氏正皱起眉说她,却想到今天的计划,又觉得她有心事也情有可原。
魏渠替她将香插入炉中,提议去寻个知客僧讨药。
玉佛寺的方丈德高望重,也会医术,偶尔会在山门前开义诊。不过,方丈大多数时候都在清修,只有城中少数大户才有资格下帖子请方丈亲去看病。虽然大部分普通百姓没有被方丈亲自看病的荣幸,具体医术水平也不大清楚,但有这么一位识得歧黄之术的方丈在,寺里绝对少不了普通的治伤药膏。
王氏心中一动,跟他互换个眼神,见他微微颔首,手心里就泌出一层薄汗。
也好。这里女客太多,你待在这里也不方便。不如你陪你表妹去后头讨药,我和你张婶子再四处拜拜。难得来一趟,可不能落下哪一尊。对了,你别忘了去拜拜文殊菩萨。
张婶子眉眼微黯,却也笑着说:快去吧,你们小辈儿肯定不耐烦跟着我们,正好你们讨了药,再问问看今天素斋怎么安排。一会儿等我们拜完了再去后头找你们,前头的腊八粥不知还有没有剩,这素斋可不能再错过了。
上次想跟王氏提李絮的亲事,不想被赵媒婆的到来打断,过后得知没成,她却没敢再提,只怕王氏因这事仓促应下亲事,自家却要被白家记恨上。跟全家人的安危比起来,大牛的心事实在不值一提。如今见王氏不再如从前般防着李絮和魏渠亲近,她心里就有了猜测,倒也愿意顺水推舟,好让大牛那傻小子早日死心。
李絮、魏渠二人一前一后出了大雄宝殿,绕到后方,远远见着有个落单的僧人,约莫十来岁年纪,生得亦有几分清秀,十分面善,便走过去道出来意。
这僧人果然满口答应下来,道是方丈慈悲为怀,为防万一,早就给香客们备了些伤药,连治中暑、风寒的内服丸药都有,又请两人随他去后头取药。
两人随他往僧院方向走去,到了地方,等得片刻,僧人便托着药膏出来。
李絮接过药膏,羞涩低头,小声说:这位小师父,你们有没有什么僻静地方以便我擦药的?方才,那香火掉到了我袖子里,我说着便无意识抚过右手手肘,眉尖轻簇,似是吃痛模样。
僧人想了想,说:两位施主来得晚些,这会儿客院已经都住满了。不过,竹林那边有几间静室应该还空着,历来用作单独讲经说禅之用。施主若有需求,小僧可带您前去。
那就有劳小师父了。
两人跟在后头,时不时说些没营养的客套话,如今天麻烦表哥了不麻烦,又如小师父,今日素斋怎么安排前头腊八粥预备放到什么时辰,气氛还算和谐。
僧人带着他们拐左拐右,避开大部分客流,不多时便抵达他口中的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