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所曾经参观看过的建筑物就有:小礼堂、黑石屋、马丁堂、大钟楼、惺亭、乙丑进士牌坊、陈嘉庚堂、爪哇堂、科学馆、张弼士堂等等。其中,那尊孙中山先生塑像,尤其是最为引人注目。
此时,我问了一个从我们身边经过的一个大概是该学校的教师,关于那尊孙中山先生塑像的制造历史的时候,他很是热情地告诉我们之后,大家才真正地知道其中的一些概况。
原来,这尊孙中山先生的塑像,是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在1932年赠送的4具塑像之一。本来塑像本是立于石牌校区的,1954年被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之前。直到1956年,又迁至康乐校区来。
这座孙中山塑像坐南朝北,寓意是孙中山先生北伐的伟大事业。这尊塑像是按照孙中山先生身高的1:1复制的。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先生塑像,和当年的孙中山先生基本是完全一样的。
正当我们行走了近一个多小时以后,还没有把校园走完。可见,中山大学的校园是很大的,可能要比二十个我们凤山初中学校还要宽阔。
在孙中山先生的一间纪念馆的横额上,写着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从校训的注明知道,这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的时候,亲笔提写的。
当我们进到这间纪念馆进行参观的时候,才清楚地知道了广州中山大学的校史:原来,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正在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
于是,他便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和广州黄埔军校。其中,国立广东大学就是现在中山大学的前身。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廖仲恺先生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得国民政府的批准。又于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
此时,中山大学已经成为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而各学院建设也力图规范化。按照早期学校领导人的想法,力图将中大医科办为德国式,把农科办为美国式,把文科办成北大式。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山大学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同年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到了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你可要知道,当时正逢北方战事频繁,军阀混战。一批优秀教授纷纷南下,中山大学就开始出现一个教学与科研的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
正是:
校园特色传四方,楼堂馆所亭牌坊;
中山塑像南朝北,历史悠久名声响。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