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进来的时候,没看到门口有人啊?”
“昨晚军方派人过来,暂时驱散了他们。你没看到门口的保安都换了吗?现在站岗的都是警卫。黄线范围内为禁区,非工作人员不得擅入。”
“配合得还真及时。”
杜飞拿起上级文件一瞧,不由得微微一笑。
上级的指示跟杜飞想的差不多。在避难所没有建好之前,不对外公布具体地址。因为慌乱的市民,极有可能会影响到施工进度。
300个避难所在五天前才完成选址工作,同日开始动工。其中,有169个避难所是在原有防空洞的基础上进行深挖扩建。但是,即便是这样,工期依旧十分紧张,眼下距离2051年6月29日,仅剩334天。
上头最终拍板的建设规划是:避难所需要以地下城市的标准去建设,地下空间一共分割为三层,其深度为地下600米至800米之间。
上层空间为居民生活区,涵盖日常所需的居住、商业、医疗、教育、娱乐等功能,以方便居民生活为主要前提。
中层空间为综合管理区,将主导一切行政职能,以及工业、农业等生存所需的产业综合体。
下层空间为轨道交通区。
这种轨道交通,它不仅仅是局限于单体避难所之内,而是要打通所有避难所之间的壁垒。即利用地下轨道交通,将300个地下避难所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地下城市群。工程之大,可想而知。
不过上头也很清楚,要想抢在2051年6月29日之前打通所有壁垒,那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因此,上头给灾防部提出的要求是:在灭世天灾降临之前,300个独立体必需建好,下层空间的轨道交通可以视工程进度去推进。
为了确保工程不出意外,每一个进入地下避难所施工的作业人员都必需接受严格的政审,并签署保密协议,不容存在半点纰漏。
同时,军方也派出了工程部队进驻工地。
这个军民结合、携手共建的浩大工程,在拉开序幕的那一刻,注定不平凡。最少,在杜飞看来,这无疑是在创造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
以离杜飞最近的东部1号避难所为例,每天有十余万人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施工作业。避难所的工地上没有白天与黑夜,只有机械的轰鸣声在不停地轰鸣,像警钟一样敲打着每一个人,没人敢懈怠。
这是一场只许胜不许败的战争。
五天前,带领工程部队进场的刘卫龙上校,曾感慨万端地跟杜飞说:“以前我曾一度认为,本世纪人类迈得最伟大的一步,就是进入了太空领域。现在才知道,保住脚下这一片生养你我的土地,远比迈入太空要艰难得多。”
“在苍茫的宇宙之中,我们人类不过是一粒微尘。”
“但愿我们这次真的可以缔造出一个伟大的奇迹,让苍茫宇宙意识到,微尘也有微尘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刘卫龙遥望着风起云涌的苍穹,目光有如背负军令状的死士一般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