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七)(2 / 2)

春秋,晋献公想借道虞国去讨伐虢国,就送给虞国国君美玉,宝马。虞国国君就答应了晋国的要求,而虞国的大臣宫之奇阻之不能借道给晋国,宫之奇谏道与虢,若车之有轮,轮依於车,车亦依轮。虞之与虢,相持而势也,若假有道,虢朝之而虞夕从之矣(《淮南子人间训》)。宫之奇用车子的车身与轮子的关系比喻虞与虢两国相持而势的关系,一旦虢灭亡,那么虞也就跟着不存在了。这是比喻推论出两国共存共亡的关系。这种比喻推论事理确是浅显易懂,用鲜明具体事情推论抽象的事理。这种比喻推理是比喻说理的深化。而《周易》里的比喻更具体的说应是借喻或隐喻式认识方式。

研究者表明,原始思维由低级到高级可大概为三种,实象(实际动作)思维,表象(具体形象)思维和类化抽象(意象)思维。而联想性借喻是意象思维的方式之一。

那么如何认识理解联想性借喻呢?

联想性的借喻,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是通过联想把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借比喻,以明其意,对于事物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属性,关系及其对人的价值等等,无法用形象性或象征性来表述。为此,原始先民在思维过程中又创造了一种借喻的方式,使人们能够借助某种类比意象,进而联想到另一种对象,从而使自己在思维认识过程中,能够摄取和把握一种新的信息。比如借手镯表示有,接口中嚼物表示真,借用有毒的箭头表示恶等等。

借喻是联想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能使观念中的意象由此及彼,互相沟通中有一个过渡,在思维中,借喻比象征性的会意间接性更大。因此,通过借喻来交换信息的双方,都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借喻的出现,使原始人能够借有形的东西去把握无形的东西,借可见的东西去把握不可见的东西,从而使原始思维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大跨步的向前迈进了。因此,拉法格认为,借喻是抽象思维借以钻入人脑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正是在借喻中,对象的属性是在同另一事物(标准事物)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这是对象其属性开始分化的起点。也是抽象思维的最初萌芽。(《思维发生学》张浩著)

从以上而知,借喻是原始思维的高级形式,借喻是原始人的思维方式,还不是抽象思维。那么《周易》里的比比皆是的比喻,无疑是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了。通过联想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比喻(借喻或隐喻)以明其意。这岂不是《周易》一书的特色么?如《周易》第一篇文章《乾》,这是借龙喻君子。以龙的几个不同变化过程,以喻君子为政的诀窍。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css="list-inline">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