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先生对此做了一个检验。他按阳奇阴偶的原则把还原为和,即剥和比两卦。中方鼎上刻写这两挂,依《左传》和《国语》的筮例,它们之间应该是变卦的关系,即占筮得到剥之比。其中剥是本卦,比是之卦,剥卦的六五和上九爻属变爻。按朱熹的说法,一卦中有两个变爻的,就根据这两个变爻来占筮。而且以上爻为主。我们看,剥卦六五和上九的爻辞分别是,以宫人宠,无不利。上九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剥庐。其大意是得当,无所不利。而且君子居之,人民赖以安定,好像乘上车輿一样。这与要贞问的事情正相一致,而且大吉大利。这种情况说明数字符号无疑代表的就是《易》的卦象。(《易学基础教程》朱伯崑主编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31页ashash33页)
《易学基础教程》里对中方鼎上的铭文以及两个六联体符号的说法结论,既是引用李学勤的说法,又是认为中方鼎上的两个六联体符号是算卦的卦象符号。因为《易学基础教程》得出的结论认为中方鼎铭文的最后一句是△地的臣民臣服于中吗?所以这之后就有数字组成的两个符号,并通过引用李学勤的说法来证明中方鼎上的两个所谓的数字符号组合就是《易》的卦象。那么,也就是说中方鼎上的铭文与其后的两个六联体符号是个算卦(卜筮)的标记了?就是说这则铭文里所记的中得到昭王赏赐的封地时,还担心封地的百姓是否同意自己做他们新主子,就算了一卦(古时称卜筮),所算的一卦是《剥》卦变《比》卦,也就把这两卦的卦符号(或叫卦象)刻铸在鼎上了。
《易学基础教程》通过对中方鼎铭文的大意解释而做出的认为铭文最后一句是贞问的卜辞,并通过李学勤的检验得出中方鼎上的数字符号无疑代表的就是《易》的卦象的这种结论。这也是当今的权威学者们一般认为中方鼎上的两组所谓的数字,表示是中得到△地作为采邑以后,对△地的百姓是否臣服于他所作的一次占筮,即所谓的《剥》之《比》变卦,就是这次占筮的结果和记录了。
那么,中方鼎上的铭文与两个六联体符号是否能认为是卜筮关系呢?而这两组符号能否说成是剥与比两卦吗?能否通过《周易》一书里《剥》的文辞,而证实与中方鼎所谓的贞问事情正相一致呢?即神启示的很准呢?
我们也来看一看中方鼎里的铭文。已知中方鼎是北宋年间出土的六件青铜器之一。原件早已不复存在,今天所看到的中方鼎上的铭文是流传下来的摹本。此铭文摹本前面已举例过,对此铭文一般释文为r>
唯十又三月庚寅,王才寒次,王命大史兄△土,王曰兹△人入史,锡于武王作臣,今兄畀女△土作乃采。中对王休命,鼎父乙尊。唯臣尚中臣。七八六六六六八七六六六六。(此释文里的△是一字,应是古代一地名,无法打出此字,故以△作记。笔者注)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css="list-inline">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