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来自台湾的一位教授,讲《易经的奥秘》,同样认为伏羲氏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十翼。这是人更三圣,时历三古说法的忠实继承者。
看来主流话语,还是传统上的说法。无论认为《周易》(虽然一些人错称为《易经》或卦爻辞)一书是殷周之际产生的,或是认为文王、周公之作,或是认为史巫之为。但总的是认为西周初期产生的,至于是文王、周公,或是史巫个人,或史巫集体创作了《周易》,都无关紧要了。因为无论是谁创作,不外是西周初期,也不外是卜筮的卦爻辞,还分文王与史巫么?不过当今的学者皆把今本《周易》作为原创之本的《周易》论之,所认为的是九六爻题的《周易》是周文王之为,这种认为自然是错上加错了。
而还有一位,只是众多头衔之称中的历史学家之称的郭沫若,在他的历史研究中,也对《周易》一书产生有说法,并且这说法,特与众不同。郭沫若对《周易》一书考证所得出产生的时间,可谓语出惊人。用现在有个流行的话说,叫雷语。郭沫若说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佛寺的灵签符咒一样。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全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合乾卦的用九,坤卦的用六,一共有四百五十项文句。这些文句除强半是极抽象、极简单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社会的生活。这些生活在当时一定是现存着的。所以如果把这些表示现实生活的文句分门别类地画分出它们的主从出来,我们可以得到当时的一个社会生活的现状和一切精神生产的模型。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揭去后人所加上的一切神秘的衣裳,我们可以看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原始人在作跳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这里我们要知道郭沫若所说的《易经》,是不包括十翼内容。郭说的《易经》,就是他人说的卦爻辞,实际就是今本《周易》一书。但一般人很难分清这种称谓上的混乱。显然郭沫若也是把卦爻式的《周易》文本认为是原始文本的《周易》给议论一通。
郭沫若要证明他认为的《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这是对《周易》一书性质的认定,这是其一。其二,对《周易》所产生的时间,郭氏认为我们可以看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原始人在作跳舞。很有意思,郭沫若讲《易经》却联想到性。郭氏又说八卦的根底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一以象男根,分二以象女阴,所以有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21页)
郭沫若同样不知画符号里的两个基础符号之一在先秦的写法并不是他认为的分而为二,而是像八的写法。因为郭沫若曾对早在北宋末年,于湖北麻城出土过六件西周初期的铜器,其一被称作中鼎的铭文末尾,有两个画符号,宋人释为赫赫二字。而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收录了中鼎铭文,释为末二奇字殆中之族徽。即郭沫若把那两个画符号解释为族徽。所以郭沫若只知传世卦符号写法,而不知先秦时期对《周易》一书里所用画符号的写法。否则就不会把先秦里出现的画符号,解释成族徽。
在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里,是把《易经》说成是原始时代里产生的。那么,郭沫若是如何得出他说的《易经》是原始时代产生的呢
郭沫若是通过把《周易》一书里的一些文句,那不过是《周易》作者所运用生活事例上的比喻用语,来比喻政治上的道理。而郭沫若挑拣分类成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工艺(器用)等,来联想出他认为《周易》产生的时代。所以郭沫若就得出的说法是我们从上面所述的生活基础看来,可以知道《周易》的时代是有畜牧转化到农业的时代,畜牧还是生活的基调,如农业,如工业,如商业,才仅见一些儿萌芽。(《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30页)
这里郭沫若却用了《周易》这一称谓,显然郭说的《易经》就是指《周易》,不过他指的《周易》,则是以九六为爻称的卦爻式的《周易》,认为是本初的《周易》为研究对象。而郭沫若所用的证明材料,所推理出《周易》产生的时代,就是他所见到《周易》一书里出现的一些句子里的词语,如见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田有禽,利执言;履虎尾。郭就挑出鹿、禽、虎,这就是他所认为的《周易》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生活证据。又如见童牛之牯,豮豕之牙;羝羊触藩等,就认为是畜牧时代反映的证据。郭沫若用这种出现在《周易》一书里的文句来分类,而得出他所认为《周易》产生的时代的证据材料。这种考证法,既没有说服力,也实在是太幼稚与可笑了。正如郭沫若从《周易》里所见到需于血,出自穴,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中的穴字,他就认为是这明明是穴居和构巢等原始习俗。若这样来推断《周易》一书产生的年代,岂不是失去了研究意义吗?经考古研究北京猿人,山顶洞人不也是穴居吗?那么,这样见《周易》里出现穴字,就联想出《周易》是在几十万年或几万年前就产生出来的根据吗?这岂不是太可笑了吗?而郭沫若就是以此推理出易》时代该当蒙昧时代之中下段,铁器虽无明证,而文字则确已发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31页)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css="list-inline">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