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偶然(1 / 2)

顽贼 夺鹿侯 2067 字 2023-08-03

刘承宗抵达凉州城前的那个夜晚,凉州城西门外的两军鬼兵打乱了。

但也没完全乱,两支鬼兵的目标都很明确,凉州鬼兵想冲进瓮城,甘州鬼兵则想把凉州鬼兵摁住,弄到城外去。

对甘州兵来说,这座城他们混不进去,因为洪承畴的规定是鬼兵回城,先在月城待着,由鬼兵队长带着进瓮城,再由城内原属队长喊名,进城归队。

甘州兵连月城都进不去。

瓮城是城门位置修的外城,本质上就八个字:瓮中捉鳖,关门打狗。

有些交通便利的内陆大城,整个城池防御体系的防御功能向民用便利让步,就会把瓮城门修在正面,以方便行人通行,而正规用于军事防御的瓮城,城门往往开在侧面。

就比如凉州的西门在正西,但西门外凸出包裹了一圈瓮城,瓮城的城门就开在南面,而西瓮城外面,又设立了月城。

月城类似瓮城的小瓮城,但它又和瓮城的设计目的不同,月城墙的高度比主城墙低得多,城内面积也非常小,深不足五米、阔不过四十多米,几乎可以说就是城墙包裹着一条小过道。

凉州是唐代古城,虽然在万历二年才包了砖,但它的修造逻辑是老式城墙,修筑它的人是隋末唐初割据河西短暂称帝的李轨。

那个年代投石炮并未大行于世,群雄争霸时期又对城防修筑格外上心,因此这座城墙就突出两个字,高和厚。

当时这座城高四丈八尺、城墙基厚八丈;到了明初,都指挥使濮英又给它增筑三尺,高度达到了五丈一尺,等到万历二年全面包砖。

这种墙基厚度,基本上已经不能被称作是墙了,毫不客气的说,它是一座趴在地上的山嵴。

因此看起来格外雄伟壮观,像这样高大的城墙在回回炮盛行的年代,几乎都被摧毁了,到如今城墙一般低矮的两丈、高大的也就三丈,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凉州城毫无疑问是个怪物。

而西门防御体系是明初威震西北的西宁侯宋成所修,当时应用于战场的火器射程还较近,月城墙低矮且较小,才能保证瓮城墙上的守军能和月城守军同时射击城外来犯之敌。

除此之外,月城门开在北边。

这就意味着一支军队攻城,在填城壕、破羊马墙、过吊桥,艰难抵达凉州城正西之后,他们的面前没有城门,只有一堵八米高、二十几米厚的月城墙,在它后边还有一座十六米高、二十几米厚的瓮城墙。

前后高低两座城墙上,守军正在疯狂抛洒箭失、枪炮弹。

在遭受月城、瓮城、两侧城墙马面的守军密集攻击之后,攻城军队绕着城墙往北走,开始攻打开向正北的月城门。

好不容易打开城门,里面是非常狭窄的月城,仅容六七人并行,大军在月城外尬住了,绝大多数攻城器械都无法从月城通过,一股股小队往月城里进,被月城四面的守军狂轰乱炸,穿过四十多米的月城,一路走到南边,才能攻打向南开的瓮城门。

攻势到这基本上就停住了,就进月城这点儿人,怎么能打破瓮城门?就算打破了,有月城这个控制人流量的小城在,瓮城上的守军杀敌效率必然超过攻军的补充速度。

这也是洪承畴命令凉州守军把外城门时开时关的底气,我城门开着,你随时往里进,反正进来就是送死。

城门打不破,就得攻城墙,上窄下宽、最下方足有二十多米厚的包砖夯土城墙等着攻呢,它的底儿比朱元章的南京城墙还厚。

这座城,几百个步兵混进月城,就是送死。

蜂尾针没那么大见识,但凉州城的布防图早就发遍全军,何况刘承宗也没让他攻城,他只是起了玩心,用鬼兵逗逗守军的鬼兵,看看谁才是鬼。

两军在城外借着篝火光亮乱战,打到一处,双方火炮都不敢向他们射击,逃到城门的鬼兵叫门,守军也不敢放他们进去,一直等到双方打累了,跑得跑散的散,甘州营的鬼兵也携俘虏降兵撤出战场,城内才勉强收容了不到一百人进城。

当天夜里,李鸿嗣就决定,再也不跟刘承宗的军队玩心眼儿了,你们在城外爱咋折腾咋折腾,我不出去还不行吗?

结果第二天,刚睡着的李鸿嗣就被接替他的柳绍宗喊了起来:“大帅,城外贼兵拉了门红夷炮过来!”73狆彣蛧

李鸿嗣很长时间没好好睡过觉了,严重缺觉儿,被吵醒那起床气曾一下就上来了,火道:“红夷炮谁没见过,我手上还有三位平贼小将军呢,刘承宗有红夷炮,我知道!”

提起了平贼小将军,李鸿嗣更生气了,那本来就是他彷制的高迎祥版狮子炮,本来有二十门,在陕西平叛战争中无往不利,历年战时毁了十门,甘州一场乱战,打完仗退下来就剩三门了。

他退到凉州卫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军匠拿着炮做泥模,如今晾晒的泥模都快能用了,他要再造三十门出来,这种炮他用惯了,威力合适、顺手又放心。

但人家柳绍宗不知道刘承宗红夷炮,一听就瞪了眼:大帅很懂啊。

他连忙道:“那大帅你知不知道,你的平贼将军,跟刘承宗的贼将军,有啥不一样?”

李鸿嗣自问也是西北对元帅府军备比较了解的人,信口拈来道:“平贼将军比他的贼将军大!”

这话确实没说错,平贼小将军彷制的是高迎祥版的狮子炮,三百斤;刘承宗列装的铜狮子炮,是后来的流寇改良版,二百斤,威力和射程都略差,但是对后勤要求低,机动性更高。

柳绍宗闻言,神情有些古怪:“那大帅还是随我登西城墙吧,他的贼将军比你的大,大太多了。”

李鸿嗣登城,就发现城外从早前的两三千人轮换的围城营地,变成无边无沿的万众连营,前线的军队也零零散散地推进至离城四里,数不清的军士正埋头苦干,把几座营连接起来,形成纵横交错的壕沟。

在那些壕沟最前沿,只是粗略一扫,他就看见许多元帅府军官模样的人端着望远镜看向城头。

随着柳绍宗的指引,李鸿嗣终于看见他口中刘承宗的贼将军,那是一门体形近丈的生铁大炮,使用元帅军招牌式的双轮炮车,车轮宽得像柱子一样,成群结队的士兵正在帮那门大炮调整炮口。

李鸿嗣只是看了一眼,眼珠子就在那门炮上挪不开了。

他并不是没见过这样的炮,见过,大明在中央层面第一次彷制红夷炮,彷制的就是这种口径、长度的大炮,从船上搬下来的。

单在去年,朝廷给宣府一镇,就调了西洋炮一百三十七位,硝石十四万斤,但是在野战,尤其是西北战场上,根本用不着这样的炮……这玩意在官军手上根本用不着。

以至于李鸿嗣脑袋里,压根就没有这种炮出现在战场上的概念。

正当他因为刘承宗的二十斤大炮感到震惊的时候,刘承宗在城外端着望远镜,也陷入对凉州城的迷湖里——啥年代了,咋还有这么高的城呢?

凉州古城对这个时代的将领来说,谁见了谁迷湖。

军事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成体系的因敌制宜,有矛就有盾,绝大多数时间实现动态的攻守平衡,当某个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就会在短时间里打破平衡,但最终随着技术扩散,平衡还是会回来。

城墙也是如此,在那个主要依靠攻城塔等方式压制城头守军的时代,城墙是越修越高,这座凉州城就是那个时代的遗迹,但这一趋势被蒙古人大量使用的回回炮改变了。

越高的城墙,意味着底基越厚,上面越薄,而且越容易被投石炮打出来的巨石击中……到明代负责防守和压制城头兵器的基本上都是火炮。

压制能力变强了,防守能力也变强了,这个时候再花费大量精力让城墙高上那么一丈两丈,能起到的意义不大,性价比变低了。

因此现在的县城、卫城墙基本上都是两丈来高就够用了。

刘承宗端着望远镜仔仔细细盯着这座城池,缓缓摇头道:“这是一座遗迹,象征大明三大武功的遗迹。”

立在身侧跟刘承宗讲述昨夜鬼兵乱战情况的蜂尾针,听到这句感慨,不由得好奇问道:“大帅说的是,三大征?”

“三大征?”刘承宗笑着摇摇头,指着凉州城解释道:“这是座古城,只有古城才会把城墙修得这么高,我说的是明初光复燕云、云贵与河西。”

“河西从巨唐的归义军节度使;燕云十六州从石敬瑭割地求援,都是沦落胡尘数百年,明军从关中进军河西,要专门设立翻译馆,我在新城府上还有一本当时编的《河西译语》,光复河西、燕云,几乎是重新开始的域外远征。”

“现在,河西所有人,老祖宗都是从沃野千里的中原腹地,带着婆姨娃娃卷铺盖,跑到边疆杀鞑子吃沙子的好汉。”

说罢,刘承宗拍拍蜂尾针的肩膀,笑道:“闲暇多读书……这座城的守将是谁?”

“丁国栋说白天是个叫柳绍宗的,我晚上对的是副总兵李鸿嗣,要不末将去把夜里俘虏那个唐明世叫醒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