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中国古代神话 2 第二更 ”(2 / 2)

深夜书屋 神瞎铁拐李 1124 字 2021-07-13

此外还有很多神话在今天看来极有意义。例如《述异记》谓盘古死后“头四岳,目日月,脂膏江海,毛发草木”等传说,表现原始人的朴素唯物思想,这表明了他们从事物变化的初步认识中生了简单的进化观念,那就是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物质变化而来的。又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目,以脐口,操干戚以舞”,表现了阶级社会奴隶反抗奴隶主的叛逆精神。它极其明显地表明了劳动人民对于象征绝对权威的天帝的反抗,这是一种极大胆的革命思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流传的神话故事是丰富多采的。

原始人在强大的自然力支配下,有时不免会惊恐、赞叹,当斗争失败时,又不免懊恼、怀疑,甚至感到自己渺小和软弱无力。了了解一些问题,例如对死后的推想及如何战胜敌人等,他们把企图克服一切自然力的要求变类人的神道──上帝的形象,于是在创造神话的同时,也创造了原始宗教。这本是使自己的经验、情感和幻想化形象,同样属于艺术的创造,没有丝毫恐吓意义。但阶级社会生以后,统治者就利用它麻醉人民,统治人民,把原始人所创造的“类人的神道”改变一个抽象的上帝来主宰一切,这样,宗教就剥削阶级服务,愈来愈带有迷信的性质。所以神话和后世的宗教迷信根本不同,不能混一谈。因神话是要同自然作斗争的,要想战胜自然的,而宗教迷信的神则是至高无上不可抗拒的人类万物的主宰。因此,后世宗教不但要求人们崇拜神,向神伸手乞求,而且对神屈服、投降,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神。例如后羿敢于射日,而迷信者则拜太阳神,这就说明神话和宗教迷信的根本区别。所以神话对世界采取积极态度,敢于反抗神的权威,富于革命性;宗教迷信总是消极的,它宣传人对神的无力和无能,必须做神的牺牲品。因此,神话是现实生活斗争的反映,而宗教迷信则是脱离现实的纯心理活动的表现。

由于年代久远而逐渐失传,由于古代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便,史前神话完整流传下来的较少。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历史家和哲学家的曲解,以致不少丰富美丽的神话故事逐渐变质,逐渐僵化。例如“黄帝三百年”、“黄帝有四面”以及“夔一足”的传说,《诗经.商颂》“玄鸟生商”的神话,春秋战国时尚在口头流传,而或被歪曲,或被斥齐东野人之语,极力设法改变它们的真相,加以所谓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古代的“五帝”,秦汉以前,本是一个神话传说的中心,而司马迁认那些百家之说,“其文不雅驯”,删去许多材料,组成《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因而许多神话都被历史化了。这是很可惜的。

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一般说,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神话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而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那种新奇奔放的幻想,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例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阮籍、陶渊明、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特别是小说戏剧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鲁迅的《故事新编》等,或采用其故事,或学习其作风,或改编其原作,因而创作出许多更完整、更美丽、更提高、更惊心动魄,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新作品来。有的辞赋家、诗家、散文家往往把神话故事载入篇章,形诸歌咏,或用作典故,以充实作品的内容;或借讽刺,以抒写作者的情绪;或炼成词藻,变精粹的、形象的文学语言。尤其重要的是神话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以及对现实的积极态度,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鼓舞人们的革命精神,对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重要作用。

古代神化是人类社会知识的传递,是人们历史的见证。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走向历史的辉煌,没有它就没有现在的文明,它是我们大家思想的繁衍。它鼓舞着人类的革命精神,让人类社会一次次地走向文明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