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女鬼,除了男人的梦遗现象外,也跟中国渊远流长的「滋补」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在《列异传》里有一则〈谈生〉说:一个女鬼在与书生好和三年后,腰部以上都已长肉,腰部以下仍是枯骨。而在《夜谈随录》里的〈周瑜庙枯骨〉则说:一个女鬼在和男人几度春风后,她枯骨的眼眶里也开始长出肉来。与男人的次数越多,「长的肉就越多」,这样的情节显然是在反映《易经'系辞上传》所说「精气为物」的观念——男人的可以「肉白骨」(当然,这是男权社会对男性价值的高估,是不能当真的)。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说:「女鬼恒欲与人狎,摄其精也。」女鬼找男人是为了「采阳补阴」,根据中国传统的采补观念,阳世男子是「阳中之阳」,女鬼是「阴中之阴」,阳世男子的对女鬼有滋补作用,但阳世女子对男鬼似乎就没有什么「滋补功效」,这种观念显然也是造成笔记小说里多「女鬼找男人」但却少「男鬼找女人」故事的原因之一。
「冥婚」习俗的文学化
如果将笔记小说里到阳间来引诱书生的女鬼放在一起,会发现她们最大的共同特征是「未嫁夭亡」,而且系出名门。譬如〈周瑜庙枯骨〉里的女鬼是「故曲江县丞曹公女秋霞」,〈牡丹灯笼〉里的女鬼则是「故奉化符州判女丽卿」,连最有名的聂小倩也是未嫁夭亡的。这么多未婚女鬼在死后出来找男人的故事,不得不让人想起中国民间特殊的冥婚习俗。
中国人认为人死后若得不到祭祀,易沦为孤魂野鬼,而这正是未嫁夭亡女子的困境。为了不使她们沦为孤魂野鬼,遂有冥婚的产生——父母不忍女儿的灵魂在冥间漂泊无依,就以冥婚的方式为她找个夫家,让她永世得享夫家阳世子孙的祭祀。早期的女鬼故事,譬如《列异传》里的〈谈生〉,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它和冥婚的关系:未嫁夭亡的女鬼到阳世和谈生结为夫妻,在女鬼不得不离去后,女鬼的父亲将谈生视为女婿,赠他金银财物,而谈生则将女鬼视为「亡妻」。
后来的故事虽然变得较模糊,但还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加以理解,譬如〈牡丹灯笼〉里的符丽卿,〈周瑜庙枯骨〉里的曹秋霞,都是因为在父亲调职的迁徙途中暴毙,而被父母弃棺于庙中,从此不闻不问,这样的「未嫁夭亡女」特别容易沦为孤魂野鬼,她们在死后自行到阳间找男人,可以说是「冥婚」此一文化理念的投影,因为父母不为她们安排冥婚,女鬼只好「自力救济」,自己出来找男人。
女鬼的故事是大多数人都所恐惧的。由此发生共鸣,游荡在现实和虚幻中的女人和女鬼,对男人始终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威胁。从某种角度来说,女鬼形象多可怕,男人对女人的无力感就多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