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前进一段便能看到两边丘谷上耸立的土墩子,丈二高,个个千奇百怪,听仲老说(仲是日本单字姓),这叫“风蚀林”,又称沙石林,因为褶皱隆起的地层,被风沙长期吹蚀作用下形成的,这是种很典型的雅丹地貌。
谷地看着不长,但一走还是花了半日工夫,等走出来时,太阳半倚在沙丘上,霞云映着沙地红彤彤的一片,队伍在一处盐湖边停下来,准备在天黑之前,先安顿好营地,以免临阵磨枪弄的措手不及,夜里的戈壁凶险异常,有太多不可定的未知因素:沙尘暴、低温、流沙带、毒虫野兽等等,它们可不跟你讨价还价。
点了篝火,搭好了炉子开始埋锅造饭,就看到东家把帐篷安置到群梢附近,两边连成一块,只有我们三个孤零零落在一边,赵不三来征询过,被我回绝了:咱别热脸硬往上贴了,到头来丢了里子不说,还没讨着个好。说是这样说,可心里却不平衡,真是白纸黑字的状纸,不及人家七言八语的讼师,有时候这敲门砖的备棨,倒不如个能说会道的牙纪呢!
一夜无事,书说简短,第二天队伍仍驻在原地,并没有拔营前进的意思。一整天里,东家那排帐篷处,梢李、三两下手进进出出了几次,像在商讨什么事宜,而我这边,却连半句解释都没有。
仔细一想,有点咸吃萝卜淡懆心了,人家眼里就没咱的事,越俎代庖的确没必要,况且,本着行夫的三不问,我也没有干涉的权利,没法子,只能干等,而这一等便是四五天…
要知道,这种地方莫说几天,即便待上半刻都是煎熬,这里昼夜温差极大,白天帐篷里压根没法呆人,只能蹲在临时搭的遮阳棚里,戴上草织帽,披了沾湿的毛巾还是烤人,附近水网大都被盐化,渴了得徒步到很远,去打径流土沟的水回来过滤。一到晚上又跟进了九似的,裹了几层呢子都没用,半夜没东西盖,只能将帐篷靠近营火,才能眯上一时半会…
单说这天夜里,老贺、古物、东家跟入楫的事,这几日混作一团,搅的我头昏脑涨,晚饭吃的也是心不在焉。
期间,就着赵不三小解时叫住他,轻声问道:“东家‘敲定合同’时,头两批跟他们有无联系,还是说跟老贺一样,都没信儿了?”,他点头又似摇头:“保不住,说不定跟咱似的,都是七斤面粉三斤浆——糊涂着呢”。
“这可不说通”,我蹙着眉,摇了摇头:“两拨人这么不声不响的没了,他们不可能毫无反应呐…”。
“我也说邪门呢,跟早料到了似的,半点没问前面的事”,说着指着篝火的另一头,说道:“喏,这不都第三批了嘛”。
…
炉子烧的很旺,锅里煮着荞糊跟脱水蔬菜,难吃不说还磨的慌。我如鲠在喉,总觉得这伙人身上还有情况,持续的待命状态就是佐证,很明显,他们在选择某个合适的当口或契机,而“等待”,可能只是前提中的一环而已。
但有一点比较明朗了:东家为何会“看人下菜碟”,对待我跟群梢的态度迥然不同,我想,很大可能因为前两次的失利所致,这是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想一想,倒也怪不得他门。
随便对付了两口,越想越乱,索性放空心思,绕着营地走了两圈。
脚下绕着圈白晃晃的结晶盐带,远看像条银白项圈,再往下便是湖床,已经完全干涸了,上面错落着光卤石跟巨大的沉积盐盖。
踱着步子,不自觉中走到一处沙垄上,极目远眺,眼前满是成群成束的小型丘陵带,南北两边处于断块隆起区,夹峙形成了身后狭长的谷地,连接着前方三面合拢成的山间洼地,这片沙子与岩土交错的洼地中,径流、盐湖、沼泽广布,到了夜里,映着皎亮的月光,水面星星点点的波光若隐若现,沙地在风跟月光的作用下,不断变换着颜色,如同星空中瞬息万变的沙盘,瑰美壮丽的难以言喻。
但这样的夜景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两天后的一场大雨,彻底打破了湖床边这种宁静的等待,也让我在一瞥之间,看到了整团迷雾背后,那未曾接触过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