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志才的卷子让陈锐眼前微微一亮。
《论平安法》
这次文试的治国策论题是蔡邕出的,问题是:想文景之时,百姓安居,天下小同,及至今日,诸侯割据,群雄并起,此患何解?
而戏志才的论平安法里,先是有理有据,解释了为什么文景时期天下大兴,又详细说明今日诸侯割据情况产生的原因,及至最后,又花费近半篇幅,从中央以及军队等各方面,详细阐明了如何解决诸侯割据的情况,其中一些理念,虽然与陈瑞不同,但是以这个时代局限性来看,戏志才的答案,已经算得上是标准答案。
至于后面的安民法,这道题则是卢植出的。
卢植问:自黄巾乱伊始,天下百姓凄苦久矣,何解?
戏志才答:黄巾之乱,罪在灵帝,又详细阐述了灵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做法,导致被蒙蔽视听,不知民间疾苦。
而解决办法,戏志才则给出的是如今兖州境内轻赋税,重民生,普及天下,自可解民生之患。
中规中矩?
不,矮子里面拔高的,戏志才这番作答,已经可以算得上甲等,再加上,此人对兖州情况如此了解,显然是亲自调查过,仅这方面,就比绝大多数人的空谈要强得多。
毕竟,目前兖州境内的轻赋税,重民生政策,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是最容易解决百姓问题的政策。
“好,文若说的没错,这郭嘉果然大才,这份试卷,应当三甲一等!”
却是那边,曹老板也看完了郭嘉的试卷,发出满意的赞叹。
陈锐轻笑,接过话茬道:“我这边这位考生的试卷,也当得起一甲名次。”
“哦?”
闻言,众人又齐齐看向陈锐:“子渊也发现了好文章?”
陈锐点点头,然后又将目光看向荀彧:“此人名为戏志才,也来自于颍川,不知道文若认识不认识?”
“戏志才?”
荀彧一惊,然后笑:“我早该想到的,那志才当初在颍川学校的时候,就素来和奉孝交好,既然奉孝来了这里,志才也该在的。”
陈锐会心一笑:“文若果然认识?”
荀彧点点头:“此人有治国之能。”
好家伙,又一个治国之才,曹老板惊了。
而一旁卢植更是急不可耐从陈锐手里拿过戏志才的试卷,蔡邕也抢了郭嘉的文章,认真看了起来。
陈锐行至曹老板这边,就又听荀彧道:“这二人如果在此次科举之中,那想必文旭也在,主公,子渊,仲德,你们看试卷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银文旭。”
说罢,荀彧又看向曹老板:“郭奉孝,戏志才,银文旭,此三人皆有才能,当初在颍川学院的时候,三人便形影不离,主公为人才所累,得此三人,则困惑尽解。”
没一会儿的功夫,银川银文旭的考卷也被找了出来,果然如荀彧所言,虽不比郭嘉戏志才,但是也言之有据,优于其他一众陪跑的。
很快,整整一千多张试卷审核完毕。
陈锐摇头苦笑。
这果然是第一次科举,大家就图个新鲜啊,除却郭嘉三人组,在其后,竟然没有一个能入眼的。
本来还预计首次科举,选前十量才任用,可是,现在竟然连选出前十的可能都不存在了。
“既如此,那我们这次,便只选前三如何?毕竟,此次科举本就仓促。”
程昱的提议得到了曹老板的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