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农业生产运动(1 / 2)

随着生产队被分配下去,农田开垦工作迅速展开,一时间逻些城周边一片如火如荼的农垦景象。

安西城给逻些城提供了优良的番薯、土豆和玉米的种子,尤其是番薯和土豆,在从安西城运到逻些城的途中,这些种子已经发芽。

这些发芽的种子直接就被种进逻些城周边唐人生产队新开垦的土地里。

番薯和土豆将再次发挥它们惊人的适应能力和产量,无论在何等贫瘠的土地上,番薯和土豆都能够存活生长。

尽管这些土地新开垦,灌溉、养肥等条件还不成熟,但这些土地上番薯和土豆的产量依然会比吐蕃人种植的青稞高。

薛绍在布达拉宫休息了几天,他恢复了体力,走出逻些城巡视周边的垦荒情况。

只见生产工作热火朝天,如火如荼。

这些唐人跟着商队西出玉门关,远赴异域而来,为的就是谋土地,谋富贵。

他们跟随安西都护府开垦土地,土地开垦完成之后,他们将得到他们应得的一块田地。

随着越来越多的唐人登上吐蕃高原,来到逻些城,他们不断被编入新的生产队中,土地开垦工作更加如火如荼。

随着唐人展开开垦,姚崇和宋璟按照原定的计划,将番薯和土豆的种子发放给吐蕃人民,并且在逻些城周边划出地区,促使吐蕃人民进行耕种。

按照吐蕃人民原先的生活和生产习惯,他们平日的生产三分之一靠农耕,三分之一靠放牧,还有三分之一靠采集。

这是因为吐蕃高原上农耕环境欠佳,所以吐蕃人民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用放牧和采集补充生产力。

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是比较落后的,这样生产出来的粮食和物资满足不了吐蕃人民自己的需求。

因为放牧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还会阻碍农耕生产的发展,采集更是效率低下。

所以吐蕃人民原本的生产方式效率非常低。

只有更加专业化的农耕模式和技术才能带来更高的产量。

但是吐蕃人民依靠自己的发展是很难发展出更专业的农耕模式的,事实上在薛绍前世,直到二十一世纪,吐蕃民族依然没有发展出中原那样高水平的农业。

吐蕃人民没能发展出高水平的农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吐蕃高原上缺乏高产的农作物,依靠青稞等适应力强,但是低产的农作物,是很难让吐蕃人民依赖农业耕种,并且全力改良发展农业耕种的。

但是如今安西都护府给吐蕃人民提供了划时代的农作物,番薯和土豆、玉米,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吐蕃高原的农业生态。

吐蕃人民原本对于唐人提供的番薯和土豆的种子将信将疑,但是他们都吃过唐人的粮食,番薯和土豆是唐人在西域的主要粮食,更是安西军最主要的军粮。

吐蕃人都知道唐人占领了伊犁河谷,伊犁河谷的面积并不大,唐人就是依靠着那么小小的一片土地,就能够称雄西域?甚至攻灭他们吐蕃王朝?

可见伊犁河谷内唐人的粮食生产是有多么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