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噶尔钦陵的挣扎(1 / 2)

噶尔钦陵如果按照原定的计划,他此时应该已经攻到逻些城城下,但是在十日前,他听说后方的军报,唐军在吐蕃领地的东线全线发动攻击,这让噶尔钦陵非常棘手。

吐蕃王朝的东线是吐蕃与大唐常年争战的地区,噶尔钦陵率领他的大军常年驻扎在吐蕃王朝东线的吐谷浑故地与大唐作战,多年以来他对唐王朝的战绩基本能够做到胜败持平,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战绩成果,毕竟相较之下,眼下大唐周边的众多王国势力都被大唐压制得喘不过气来。

噶尔钦陵带领吐蕃王朝对抗大唐,能够挡住大唐的西进,甚至有时还能率领吐蕃王朝东进,这样的功勋是噶尔钦陵在吐蕃王朝内超然的地位的保障。

噶尔钦陵没想到这一次唐军会全线出击,他本以为唐军最多发动一些零散的攻势,不会发动全线的猛攻。

因为噶尔钦陵以自己常年对大唐作战的经验,他知道大唐内部各方势力其实有着很多的矛盾,说到底是大唐内部不同派系的势力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眼下大唐在西域的战事是安西都护府主导的,大唐军方在一般情况下绝不会插手,因为安西都护府在外头战胜了,对于大唐军方没有实质的好处。

对于唐军来说,在西线发动全线的猛攻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的,所以唐军按理说不会发动这样的进攻。

势必是安西都护府在大唐朝廷内部做了很多事情,有力地影响了唐人朝廷的决策。

对于噶尔钦陵来说,集中力量对付安西军,这是好办的,毕竟他在国内作战,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唐军全线攻击他的后背,这情势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唐军发动的是零散的攻势,噶尔钦陵留在后方的力量是足够抵抗的,但是如果唐军是发动规模化的攻势,那么噶尔钦陵的后方就会燃起大火,他的后方有他的家族力量,更要紧的是,后方还有他那八万将士的亲眷,后方故土被唐军攻陷,就算噶尔钦陵耐得住,他手下的军队也耐不住。

噶尔钦陵不得不抽调两万精锐,装备成精锐骑兵,派得力的大将火速回师救援,他率领大军主力则停驻在娘池休整。

噶尔钦陵抽调的两万精锐吐蕃骑兵杀回东线的吐谷浑故地,立即与唐军大军燃起多场大战,双方各有胜败,因为噶尔钦陵在故土上设置的防线已经经营了数十年,这道防线可谓固若金汤,所以唐军的攻势在噶尔钦陵的精锐骑兵的回援之下无功而返。

噶尔钦陵眼看击退了唐军,他立即重新组织军队,继续喊出收复逻些城的口号,试图继续进兵逻些城,但是他听说撤回唐境的唐军重新组织了攻势,又一次攻来。

唐军这样的举动仍是大出噶尔钦陵的预料,唐军这是要豁出去与他死磕的架势,唐军很清楚噶尔钦陵构筑的防线是不可能突破的,继续进攻只会给唐军徒添伤亡。

噶尔钦陵不得不下令两万精锐继续守住西线的防线,而且他下达了突围的命令,就是命令西线的军队寻找时机突出防线,主动进攻,击溃进犯的唐军。

在十日前,噶尔钦陵得到西线的最新战报,他在西线的大军防下唐军的攻势之后主动出击,将唐军击退二十里。

噶尔钦陵立即下令,留下五千精锐留守,剩下的精兵全数回调娘池,待大军汇聚,立即继续挥师进军攻打逻些城。

但是精兵还没返回娘池,噶尔钦陵就得到另一个消息,在吐蕃王朝的边境出现大量唐人商队,这些商队进入吐蕃王朝国境内,与吐蕃人民爆发了大量的近乎战争的冲突。

噶尔钦陵从这个消息中嗅到极为不祥的气味,联想到唐军全线的猛攻,噶尔钦陵意识到唐人商队异乎寻常的聚集背后大有文章。

果然,后续数日噶尔钦陵不断得到新的情报,唐人商队的数量越聚越多,在吐蕃高原的西线、北线已经聚集了十万以上的数量,这些唐人商队绝大多数自带武装,可以视作一批半军事组织对吐蕃王朝的全面入侵。

噶尔钦陵不得不重视这个事情,因为吐蕃王朝的西线和北线不乏他的势力,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还有自己麾下大军的家庭的利益,他不得不观察局势,然后筹备对付这些唐人商队。

噶尔钦陵认为这些唐人商队并非职业化的武装力量,应该比较好对付,所以他派出轻骑兵前去进行扫荡,但是一番扫荡之下,他意识到自己估算错误了,这些唐人的队伍虽说是商队的性质,但是其中不乏尚武的唐人青壮,而且他们数量众多,吐蕃王朝扫荡的轻骑兵不过一万多人马,对付十几万之众的唐人武装,很快就觉得吃力。

噶尔钦陵经过一番扫荡,他派出一万多轻骑兵非但没有将唐人的商队打退,反而折损了一半,而且要命的是,这些唐人商队的数量还在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