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西军八千兵马来到平原地带驻下阵来,西突厥的三万大军随即赶到。
两军在平原上对阵,西突厥人终于明白,这支唐军是选择在这里与他们决战。
这是西突厥人最理想的状况,这片平原开阔,正是最适合骑兵集群冲锋,这是西突厥人最喜欢的地形。
新安西军在平原的东边集结,全军沉默如山,这支大军的骨干成员全部经历过尉犁城一战,经历过那地狱般的一战,已经没有什么阵势能够吓倒他们。
西突厥人则不像唐军那般沉稳如山,他们保持着游牧的风气,还带着些许西域马贼的作风,他们集结的阵型并不严密,毕竟让骑兵兵团形成严整的作战阵型需要大量的训练,这些来自不同部族的西突厥骑兵显然没有这样的训练条件。
阿史那俀子一直观察着唐军的行动,他眼看这支唐军一直沉默着,行动迅速严谨,这支唐军展现出来的状态是阿史那俀子前所未见的高效又严密。
所以阿史那俀子心下仍是充满犹疑,如若他没看错,这支唐军是唐人的精锐,莫非这支唐军真有把握用这么少的人马打败他们?
但是眼下阿史那俀子别无选择,士气不可堕,时机不可失。
阿史那俀子策马来到大军阵前,拔出马刀,纵马疾驰,用突厥语高喊:弟兄们!随本可汗冲锋!剿灭敌军!
在阿史那俀子的鼓动之下,三万突厥骑士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呼喝。
阿史那俀子策马鼓舞三圈,他舞动马刀,怒喊:阿史那族,随我冲锋!
阿史那俀子呼啸一声,一马当先朝唐军冲去。
阿史那俀子身后三千多阿史那族的族人或臣属立马跟随可汗奔出,朝唐军冲去。
在阿史那族作为先锋冲锋的带动下,三万突厥大军士气昂扬地跟着阿史那族冲向唐军。
突厥大军冲锋之下自然而然地组成楔形阵,朝唐军冲击而来。
黑齿常之站在新安西军阵前,他看着西突厥人的队伍纷乱,没经严格的阵型调度,就这般冲击而来,黑齿常之缓缓地摇了摇头。
自从三十年前苏定方瓦解西突厥汗国之后,西突厥人的战斗能力一日不如一日。
传说三十年前苏定方西征时,西突厥人集结重装骑兵轮转冲击唐军,打得大唐一代名将十分被动。
但是三十年前西突厥人还能集结重装骑兵轮转冲锋,三十年后,西突厥人已经退化成缺乏严密组织的轻骑兵群。
黑齿常之看着西突厥三万骑兵群黑压压地如一支大箭头朝他们攻来,他举手一喝:雁形阵!包抄!
黑齿常之身边的传令兵立马举起令旗挥舞。
八千新安西军立马散开阵型,迅速形成雁形阵,然后八千人马齐齐前冲,如同张开双翼的大雁一般朝箭头一般冲来的西突厥人包抄而去。
黑齿常之带着左翼身先士卒冲锋,王海宾带着右翼冲锋。
两军迅速逼近至一里距离。
西突厥人看着唐军那少量的兵马散成薄弱的雁形阵,朝他们包抄而来,西突厥人都大为意外。
阿史那俀子冲锋在最前方,他看着唐军的阵型,他更感意外。
莫非这群唐军的将领不通兵法?这般薄弱的人马,还选择散阵?这是赶着被切割分化,然后被分别剿杀?
唐军这是自寻死路啊!
这是最好不过的机会!
阿史那俀子越发竭力拍马冲锋,只要将唐军这雁形阵的中阵冲破,将唐军的雁形阵拦腰截断,这支唐军就是他们的砧上肉。
此时黑齿常之和王海宾在新安西军两翼看着西突厥的大军逼近至一里以内的距离,他们几乎同时,伸手一挥,喝道:齐射!
新安西军的八千将士依旧沉默如山,他们在马股后一掏,掏出一把强弩。
他们右手握着强弩,左手往套在马脖子上的箭壶里面一抓,抓着箭簇,拎出一支利箭,只见利箭的箭首不是锋刺,而是一个重达半斤的白磷弹。
新安西军将士将箭发式白磷弹装载入强弩中,双手都松开缰绳,用脚下马镫控制战马的奔驰,右手握着强弩的弩把,右手食指扣住弩把上端的扳机,左手托扶着强弩的弩身,将强弩放到鼻尖前进行瞄准。
瞄准之后,新安西军将士扣动扳机,进行齐射。
顿时八千枚箭发式白磷弹朝西突厥的骑兵集团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