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滚滚,痴痴情深。凡人随波逐流,载浮载沉,“道”为什么可以成为哪根稻草?“道”为什么可以指点迷津?
无论,贫富贵贱,境遇顺逆,物欲泛滥下,人的自我存在感会随着年龄增长趋于弱化!
我思故我在,当把思虑都用于,追名逐利,外界就成为寄托,所追逐的外物,被赋予精神,所求越多,精神越分散。一天接触的人和事,都会分散出去精神,所以,人才需要睡眠,在睡眠中,收回外放的精神。
早晨起床,世界焕然一新,那么恭喜,说明头天分散出去的精力都补回来了,然后开始新的一天,继续与外界的人和事、物交换精神,互通能量。
有时,在睡梦中的六识所感,比真实的世界更强烈,你有过没有?
庄子梦蝶,竟然会问:究竟我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化成了我?
有时,在真实世界的感觉,反而更虚幻,严重时,比如在抑郁境,仿佛空具一副躯壳,或者失去肉体知觉,如幽灵般游荡。绝大部分的人因为情况没这么严重,往往对存在感的下降,毫无感觉,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这就太可怕了。
这种存在感,就是“有我”,时时固守本我,精神才不会外漏,常有才能常无。有我之后才能无我!
直接坐到无我是不容易的,试试看把“我”作为另一个人去观。
六识归识神掌管,当识神过于执着,就会和元神疏离,找回真实的世界,需要与元神重建亲密关系,穿一条裤子都不够。
道境,是元神与识神归一。意识、身体、心灵,本来,就是同一物,然后还要悟空。
此时的世界,令人震惊,回复本来的面目!
多久没有真正做个好梦了?据研究进入深层次的梦境,人的睡眠质量才是最高的。深层的睡眠,又称为“小死”,人的自我意识完全消失,即识神沉寂,元神在位执勤,元神的神性,不可捉摸。
打坐的姿态,仿佛胎儿,入静是要达到胎息,又称龟息。
胎儿在母腹,脐带是全身的供养通道,通过意守下丹田,“能婴儿乎”。人在屏息时思维会专注,但屏息时间长了会憋气,静坐是可以长久保持屏息状态的。
打坐如果一念不生,那就是睡着了,不是静坐的本意。身体的静或动都是辅助,为的是灵魂的静。如果是为了疏通血脉,运动是最好的方式,打坐是为了感应自身。
入静的话,思维是空前活跃的,绝不是枯坐,但也不能乱想,要练习的是专注。相对而言,打坐更适合从事体力劳动、或者体育运动者,因为动,才会有静的需求。久坐的脑力劳动者更迫切的是身体运动。
修炼不是打坐,打坐一定是在修炼。身体的不动只是个形式,灵魂入静才是关键。
打坐相对而言最不容易入静,你随便做任何一件其它的事,都不会有这么多杂念。
正因为打坐最不容易入静,我们才更需要打坐,因为可以观“我”,我就是杂念。
当你要锻炼身体,而又不想降低身体免疫力的话,打坐是最好的方式。病人喜欢通过打坐来改善身体。身体好的人偏爱剧烈运动,但打坐可以帮助休息恢复。
如果仅仅为了放松身体,放松神经,不如去睡觉。睡觉时识神完全退位,元神完全接管身体,晚上的状态是白天的延续。而静坐,识神是清醒的,可以调整元神节奏。
睡眠是以元神为主导,令识神休息恢复。静坐是以识神为主导,修炼元神,提高静的层次。
跑步、打球,静坐,太极拳,瑜伽,等等运动锻炼都是在修炼元神。元神从25岁开始,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只有修炼才能提升。
打坐,与其他运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定。身体纹丝不动,有如静物。但又不是象睡觉一样完全松弛,无知无觉。
要是认为静坐、参禅、冥想是要管束杂念,最好无知无识,达到一念不生。错、大谬不然。那样不如干脆睡觉。
管束杂念,一念不生是静坐的前提,而不是目的,不要本末倒置。
当然,打坐本身可以平静心绪,管束杂念,这并不矛盾。在完成之后,才能进入静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