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张大麻子(2 / 2)

我在古代当奸商 昊越 1759 字 2021-07-19

按日子算,明天是帝国的财政会议,钱龙锡破例出席,说一说你的想法。

一定要想好了再说。

活着还是死去,这不是哲学问题,很可能只是取决于一句话的妥当与否。

钱龙锡的出现让众人惊诧。

在往常,出席财政会议的有内阁首辅黄立极、监察院袁可立、司礼监刘若愚,以及户部、兵部、工部的尚书和侍郎。

列席的有通政使司、行人司等部门的头目。

今天多了钱龙锡,还有魏国公徐弘基,他是以漕运总督的身份出席。

这是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郑乾坐在主陪的位置,看着两侧坐立的大臣,说道:“魏国公回京办事,今日只是旁观,朕特别请来的是钱阁老,请他先说几句吧!”

钱龙锡连夜写了奏疏,郑乾不让念,你直接说就行,用不着修饰,之乎者也什么的都不用。

“大明根基在于收税,虽有郑氏每年一千两百万两白银解燃眉之急,然则并非国家长治久安之策,于是微臣斗胆提出五点建议,望陛下思量,望户部和诸位同僚指摘。”

其一,陛下登基后立即发布诏旨,宣布大明朝永不加赋。

陛下的意思是不对穷苦百姓加赋,不去为难那些无地、少地的人。对于家中良田千顷的富户,非但要收取赋税,还应多多收取。

因此,微臣建议,摊丁入亩。

众人愕然,怎么钱龙锡改弦易辙了?

他可是东林党,是官僚地主阶级在朝堂上的代言人。

转念一想,全明白了,因为聚众擅闯映月湖的北岛,所犯下的罪过足够满门抄斩,在生死的考验面前,钱龙锡直接站队到皇帝一边。

认愁保平安是人之常情,读再多的书也不能改变这一点。

钱龙锡知道自己会受到鄙视,可那又有什么办法?

所谓摊丁入亩,还是皇帝提示他以后才想到的。在中国以前的历朝历代,哪怕是张居正最近搞的一条鞭法,所谓的税收还是没有脱离人头税,家里几口人,该交多少税,该服多少徭役,具体到每个地方都是固定的数值。

大明朝规定,有功名的人免除部分田赋,属江南的进士和秀才最多,免除的赋税也最多。

而且,凡是这些享受优惠政策的,绝大多数都是有钱人家。

由此造成一个奇怪的现象,大明朝的税赋主要靠穷人交,富人逍遥自在,这是哪门子道理?

郑乾承认,天下是你们士绅的,可你们要给别人留活路啊!

郑乾提出摊丁入亩的想法,让钱龙锡今天表达出来,大明朝以后按田地数量交税,没地的不用交,人家都穷得叮当响,你打死他,他也交不出来。地少的就少交,地多的……

那些有钱有势的地主阶级,不管你家里养多少长工、短工,买了多少奴仆,官府不和你计较,只关心你有多少田地,就应该交多少税。

当然了,你有功名,你按皇帝旨意和科尔沁女子结婚,按规定免除相应数量的税赋,剩下的还是要交的。少了就是偷税漏税,轻则罚款,重则用刑。

钱龙锡刚说完第一点,现场已经鸦雀无声,没有人赞同,也没有人反对。

郑乾不需要你们都支持,摊丁入亩必须做。

他只怕流民起义,不怕士绅造反。

有种的,你倒是反一个试试?

而且啊,你只是交了该交的税,依然比百姓赚的多得多,依然可以过奢侈的生活,放着好日子不过,不信你真敢揭竿而起。

钱龙锡说第二点,“张太岳先生推行一条鞭法,各类实物折算成银两,确实解决了很多税收的难题,让国库充盈很多。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开始产生。比如,百姓交粮时,因为新粮集中涌现在市场,导致粮价很低,折算成银子不多。等到朝廷用银子购粮的时候,粮价已经回升,所能买到的粮食变少。因此,微臣建议,户部要加强各地官仓的建设,平抑不同时间点的粮食价格。”

简单点说,就是粮食大量出现,价格非常低的时候,官府出面用正常价格收购到官仓。

等到粮食变少,市场上粮价飞涨的时候,官仓用正常价格出售粮食。

内阁首辅黄立极说:“这样做的话,岂不会又像是以实物为税?”

郑乾解释道:“两者区别很大,一条鞭法之前,百姓以实物交税,运输、储存损耗惊人。如今钱阁老所提的,是要充分发挥朝廷设在各处的官仓,让他们在不同时间点上出面干预,控制市场的粮食价格。”

此举虽不能完全起到效果,至少能一定程度减少税收的缩水。

钱龙锡接着说第三点,陛下取消军户、农户、商户、匠户等的限制,并主动徙人口到另一个地方,此举在初期会造成社会一定程度动乱。但长远来看,更有利于调动百姓劳作的积极性,让他们自由选取活计。那么,朝廷不应将收税的目光盯着田赋,更应该考虑如何收商人、匠户、矿主的税。

因此,微臣建议,商人的税赋过少,应该提高比例。

现场终于有人出声了,还挺热闹。要知道,东林党一贯的观点是废除商业方面的收税,名义上是不要剥削民众,以至于朝廷几次派出矿监税使,收取开矿、茶叶、食盐、炼铁等各方面的税收,又几次宣布召回。

可以说,在最近的几十年,朝廷哪怕在茶叶和食盐这些板上钉钉的项目上,其实收上来的钱寥寥无几,与真实的数目相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