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基本没救了(2 / 2)

就是仔细查最多也只能以为他们卖了几十只,更何况谁会闲着没事干查他们卖了多少只鸡?

所以此次行动更近似于一场试探,毕竟除了熏鸡,到时候养了的猪和兔也要销售,而且说不准儿之后的养殖规模还要扩大。

那么一个足够隐蔽不引人注目的销售渠道尤其重要,的高层们也都是老狐狸成精的了,门儿清得很!

然后除了公鸡需要处理,母鸡也陆陆续续地开始下蛋。

还好有工具,他们能控制母鸡在哪里下蛋,不然满地捡鸡蛋更让人头秃。

鸡蛋没什么好的保存办法,又是优质蛋白质,自然是直接两族内部消化。

目前养鸡的数量甚至还不够两族每人一天一个鸡蛋的,尚且还不用考虑鸡蛋多了怎么处理的问题。

那么讲完了他们在一片兵荒马乱中养鸡的哪里都不太对的操作,该讲讲他们了,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在种棉花。

战争带来的物价飞涨不仅影响食物还影响衣物,正巧又有不少投奔过来的难民会纺线织布。

在外头垦荒的时候就种了些不用怎么管理的麻藤出来,到时候可以抽出纤维来织布。

然而有感叹说保暖和透气的话还是棉布最好,现在又正是种棉花的季节。

于是赵鸳鸳才想起来自己貌似的确抽了个棉花品种。

棉花——湘杂棉7号:sr。

转基因抗虫棉,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长势强,整齐度好。

耐枯萎病,耐黄萎病,中抗棉铃虫,抗红铃虫。

于是就这么拍板了,难民中也有几个会种棉花的,外头垦荒种一点,族里自己再种一点,干得热火朝天的。

以至于连大部分族人都没意识到,族里放养的蜜蜂酿出的蜂蜜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卖掉了一些。

他们的高层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微笑,表示发财这种事情果然还是闷着发爽!

待到赵鸳鸳总算是弄来了一棵心心念念的柿子树的时候,已经快要入夏了。

柿子树是一个在附近垦荒了不少时候的难民弄来的。

现在称呼他们为难民有些不恰当,因为随着投奔过来的难民们越来越多,也是为了与两族表面上划清界限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他们就逐渐地在外头定居盖房子,很快地组成了一个新生的村落。

而为了感谢两个人对他们的帮助,新生村落的村民们还想把村庄以和两个姓氏里拆几个字来命名。

不过这样一来听起来实在是太像两个家族的附庸,因此这个想法就被迅速否决。

然而这可难不倒村民们,他们从的火遁里拆了火,又拆了木,拼了拼,决定了村庄的名字。

“汾村”,虽然听起来甚至有些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