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
我回到了这里。
经历了闯王秘宝,我对这明末的宝藏,有了兴趣。
当然,我更多是好奇而已。
在寻找闯王宝藏的时候,慕容云说要来寻找大西的宝藏,我知道她一定会来的。
我也问了几个老板,他们给我说了很多事情。
一个刘老板这样给我说的。
“大西的宝藏,是真的,曾经有传说,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古老歌谣,被认定为破解大西王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传了300多年。
1646年,张献忠身亡后,他所聚敛的巨额财宝便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但在这数百年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停止过。
在传说中,张献忠将劫来的金银财宝藏在成都附近某处,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
对于张献忠留下的巨额财富,后人垂涎已久。从清朝到民国,从朝廷、官员、将领到地方军阀、普通百姓,无不对此津津乐道。
传说中,最早得到张献忠宝藏的人,是杨展。
查证史书可得知,那场发生在江口的战役确有其事,交战双方便是张献忠与杨展,前者大败,后者胜。
基于此,后人猜疑,张献忠江口沉银被杨展所获。
根据费密在《荒书》中的记载,杨展起初并不知道沉船中藏着什么,后来,一个渔民将其打捞上来,数万两金银才尽归杨展所有。
另一种说法来自清朝沈荀蔚所著史书《蜀难叙略》。据说,当年张献忠焚舟之时,一位幸存船夫投奔杨展,据实相告,杨展于是针对木筒特点,命部下用长枪在江中打捞,一旦发现木筒,便将其钉住、拖出。
杨展是嘉定人(今四川乐山),在整个四川因战乱饥荒严重之时,唯有嘉定富庶稳定,时人在称赞杨展时也说“蜀为赖之”。后人因此推测,杨展正是靠着打捞上来的飞来横财,才做到这一点。”
“江口那里沉银应该是真的,300年间寻宝人很多,都陆续在江口附近捡到过很多东西。
对于张献忠留下的巨额财富,后人垂涎已久。从清朝到我们民国,从朝廷、官员、将领到地方军阀、普通百姓,无不对此津津乐道。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解决朝廷财政困难,翰林院编修陈泰初旧事重提,呈请寻找这笔财宝,并说曾亲眼看到彭山、眉山等地居民捞到遗弃的银子。
对钱财捉襟见肘的咸丰皇帝于是命令成都将军裕瑞“悉心访察,设法捞掘,酌量筹办”,最终却一无所获。
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财富的追寻和渴望。”
刘老板说完,眼神发光。
我知道,他也只是想想而已。
.......
另外一个胡老板给我这样说的:“有个秘密事情我给你说。
大西的财宝,在锦江也是有很多传说的,不光是在江口。
据说一位姓杜的清朝遗老因犯案走投无路,受到曾任我们四川省府秘书长的杨白鹿接济,在杨家一住就是几年。
为报恩,临别前,杜将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转赠与杨白鹿,并说,匣内所藏是张献忠埋银的地点图样,由当时参与埋银的一名石匠偷偷绘制,几经辗转流落杜家,希望杨白鹿能“善为运用”。
此后多年,杨白鹿一直珍藏木匣,从未向任何人透露。”
“这个就是锦江埋银的传说,明史《张献忠传》有较详细的记载。
说张献忠筑堤截流,令锦江干涸,在江底挖了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
明末清初的《绥寇纪略》《流寇长编》《蜀破镜》等也有类似记载,说这叫“锢金”,“欲使后人不得发也”。
胡老板给我说道。
“前些年,大概是1937年冬,杨白鹿将此事告诉了当过师长的好友马昆山,两人一拍即合,认为此事大有可为,于是四处奔走,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专事打捞宝藏。
他们按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就在成都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点左侧的江边。
于是,趁着1938年冬河水较小的良机,锦江淘金公司组织开挖,却没有任何收获。他们不死心。
1939年冬又继续挖掘,上百人前前后后忙活了10个多月,竟真挖出一个大石牛和一个大石鼓。“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依照那个广为流传的歌谣,能买下成都府的“万万五”还远吗?
杨白鹿等人买来金属探测仪,不久后的一天,金属探测仪发出了嗡嗡的响声。
消息迅速传遍川蜀大地,挖宝事件被传得神乎其神。
但仿佛和人们开了玩笑,工人们费尽心力,却只挖出3大箩筐铜钱。
于是,找宝的事情停了下来,后来抗战,暂时就没人管了!”
胡老板看着我,“当时我舅舅还在这个淘金公司上班,给我讲了很多事情,特别是那石牛石鼓!真的是,和传说一样。”
.....
他们给我说了很多。
我很感兴趣。
......
我也曾去过成都的图书馆。
我在查关于宝藏的书。
一个不认识的老学究看我在找这些书,他主动给了我一本书。
“看看吧,这大西的宝藏,还有说法!”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