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草甸村的村中私塾才办了起来,村中孩子也多少识了不少字,有孩子来上学的家,只需轮流负责一日霍老先生饭食即可。其余花费都由张家出资,这倒是为张家博了不少名声。这村中人都要去县城赶集售卖山货,也不知道如何传的,这名声后来传到了县城中这才有了秀英的这门婚事。
这世间之事就是如此奇妙,原本令人左右为难的事情,最后成了两全其美的结局。
再说小天赐本就天资聪慧,这先天灵体带来的好处还让天赐从小就过目不忘。四书,五经谁说没学的滚瓜烂熟也是能够顺北如流了。
霍老先生见无其他可教,遂要提出辞呈,虽然这四年来在这草甸村里师徒融洽,身体也好了不少。山村村民淳朴招待周到,与在城里时那上顿不知下顿的困苦是不可同日而语,只是当初花钱的张家儿子已让自己无书可教了,那这私塾说来也就办不下去了。
要是放在从前说不得张宁只好满脸不好意思的将其辞退。不过这四年中天赐与白蛇在山中偶有珍贵灵草带回,这所得银钱早就过万了。
张宁力劝霍老先生留下,教村中其他童子识字懂礼,另还出钱为其在草堂边修建了一处住所。当初的草堂也修缮成了三间大小的白墙砖屋,只是这草堂的称呼却延续了下来。
这边一切安排妥当,张宁发现又要为天赐这孩子发愁了。
儿子学文本是天慧,如有功名之心,状元不说,取个榜眼探花该是犹如探囊取物一般。无奈这孩子似乎只对仙人怪志之谈颇有兴趣,学得武艺也是想出去行那侠义之举。
这很是让张宁头疼,要是在太平时日,就次让他出去闯到一番也倒不是不行。可听说此番天下并不太平,蛮族当权对百姓苛刻莫名,加上风雨不顺的,自是灾荒一片,活不下去的百姓多的是,听闻中原不时有前朝遗民起来造反之传闻。
幸好这几年蜀中风调雨顺,却无此番迹象。对于张宁来说,如今已是妻子儿女早已不是当年军汉,管谁当权,只要不影响到自家日子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