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劝道:秦王行事果决,既已决定行事,必然是迅速行动。两位若是一起参与,大家可以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即便是失败了,也好过你们现在永无出头之日、窝窝囊囊过一辈子强。
一旁的尉迟敬德更是直接拔出佩刀,喝道:秦王用人之际,你们却是婆婆妈妈。遇事不决,留着性命有何用?不如让我来痛快了结你们,将来免受屈辱。
说着便是举刀向前,气势汹汹逼向房、杜二人。
但房、杜二人镇静自若,房玄龄笑道:尉迟将军不愧是一个直爽的好汉,如此行事必是得到了秦王的授命。
尉迟敬德道:是又如何?
房玄龄道:那好得很,我们也可以确定秦王起事的决心是一往无前。我们一直等的是这个时机,又怎么会在此时临阵脱逃,背叛秦王?
尉迟敬德愣住了,道:那你们的意思是
一旁的长孙无忌此时是朗声道:房公、杜公乃干大事之人,他们的意思自然是和我们回秦王府举大事。
四人相视大笑,数年共事形成的默契已让众人的意思不言自明。
尉迟敬德当即收起佩刀,向房、杜二人拱手道歉,道:我尉迟敬德是一个粗人,误会了两位,还请不要见怪。
杜如晦拉着尉迟敬德的手,道:尉迟将军性格直爽,我们都知晓,若非将军你这么一逼,我们也无法确认秦王的决心,是你给了我们勇气和决心。
为了秦王府能在昆明池饯行之前先发制人,房玄龄和杜如晦也不收拾,当即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动身启程回长安。
杜如晦道:我们四人若是同行,容易引人注目,宜分开而行,大家在秦王府会合。
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进行化装,穿上道士服,一个与长孙无忌一起进城,另一个则与尉迟敬德从其他路回城。两拨人从不同城门、不同时间段入城,悄悄回到秦王府。
时间已来到武德九年六月初三,众人到齐,当即聚集在李世民房中商议。而在房玄龄、杜如晦到来之前,李世民因多次听铁纲靖提及玄武门之变,在和铁纲靖商讨后决定把发动政变地点定在玄武门,并把这个想法分享出来,让众人再度探讨。
因目前李世民手中无军权,能调动的人马只有自己豢养的玄甲军,加上秦王府卫士,一共不过一千人,与太子府多达数千人的长林军来说实力相差甚远,不宜与太子府发生正面冲突,必须是通过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