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摆手道:此事不可急躁,若是二弟暴毙,父皇一定会追究到底,到时你我都脱不了干系,谁也捞不到好处。
到底是比其他兄弟年长,李建成行事颇为稳重,有李渊之风。当年李渊晋阳举兵起义之前,也是做了充分准备。但李元吉对此颇为不屑,他更倾向于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只不过李建成是大哥,以后自己还得倚仗他,只好暂时依从。
杨文干事件平息后,李唐境内回复了平静,但是长安城内却是暗流涌动,朝臣们从这次事件中已看出,太子和秦王的矛盾明朗化,只怕以后两人的明争暗斗会此起彼伏。
李渊这年纪,在平常人家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但是现在却要为两个儿子内斗头疼。当初他即位称帝,想的是太子建成在内辅佐他治理朝政、处理国事,秦王世民在外征讨扩大版图,效果显著。只是如今李世民功劳巨大,军中威望极高,手下有一群能臣干将,与太子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说实话,这一局面还是他自己亲手酿成的,可惜现在后悔已晚了。
看似风平浪静的长安城,李渊其实内心颇为焦虑,寻思去哪里巡幸散散心,可那突厥在刘武周旧臣苑君璋的引领下侵掠不断,半个月时间,先后入寇朔州、原州、陇州、并州等地,原州、陇州都是关中重镇,突厥若是再深入关中,就要杀到长安了。
突厥的侵掠,让李渊越发烦忧,天下刚平定,正处于息战止兵的休养生息阶段,此时不宜跟突厥发生大规模冲突,一则实力上不允许,二则人力物力上也跟不上。
他已年老,没有当年与突厥作战的雄风,便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裴寂便道:突厥贪婪,之所以毁盟弃约、反复无常,而屡屡入寇关中,无非是因为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意图劫掠。若是烧毁长安,我朝另选地方建都,胡寇见无利可图,自然宁息,不再入侵。
太子李建成也颇为赞成,道:突厥兵强马壮,不宜与之硬碰硬。关中以北没有天然屏障可以阻隔突厥,儿臣认为秦岭山高险峻,不利于突厥骑兵发挥优势,迁都到秦岭以南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其他几个大臣是纷纷附和,表示赞同。萧瑀虽知迁都大事不可轻易下决定,但见众人一致同意,便不敢出声劝谏。
李渊听后,深以为然,派出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越过终南山,前往樊州、邓州等地,寻找宜居之地,计划迁都。
李世民听闻消息,急忙来到李渊寝宫劝谏道:父皇,戎狄之患,自古有之。父皇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为何因为胡寇侵扰边境,就遽然迁都逃避,难道不怕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
李渊脸露不悦之色,道:战乱日久,需要休养生息,如今国力未复,凭何抵御突厥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