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资料 神奇的微观世界(1 / 2)

大宇宙主宰 宇宙神火 1993 字 2021-03-21

本书的背景非常宏大,地球篇仅仅是开始,后面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描述大宇宙的神奇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心灵对宇宙的一次探索!

1925年,薛定谔根据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概念,提出了轰动20世纪物理史的薛定谔波动方程,利用波动的数学模式来描述物质。薛定谔肯定地说:“波,只有波才是唯一的实在。不管电子也好,光子也好,或者任何粒子也好,他们的本质都是波,也都可以用波动方程式来表达基本的运动方式。“

1926年,狄拉克提出量子场论,认为粒子是一个连续波动场中浓缩聚集的现象,因此要描述一个物质必须同时包含位于场中间的浓缩体及往外无限扩展的量子场。

1940年代晚期,费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将狄拉克原来略显粗糙的量子场论进一步修正为量子电动力学理论。透过qed理论,人们可以更精确描述光与物质交互作用时的场效应,而这种场效应就是隐藏在物质作用背后的真正影舞者。

1952年,物理学家波姆在《物理评论》期刊上发表了一篇「以隐藏变量尝试诠释量子论」的论文,将薛定谔波动方程解释为信息场的概念。他认为要完整描述一个物质应包括三个面向:物质、能量、信息。物质是我们在三度空间可见的实际显现,能量是物质间可见或不可见的交互作用效应,信息则是潜藏在这两种现象背后的隐藏秩序。他将这种看不到但可感受的隐藏秩序称为量子势或隐秩序。量子势的「势」,就是一个事件发生与否的倾向,就好像是事件发生的形成因,因此物质的量子势也就可以解释为物质的信息场。物质的量子势愈高,对外放送的信息场愈强,事件发生的几率也愈大。波姆的量子势理论解巧妙解释了薛定谔物质几率波函数的物理内涵。依据波姆的量子势就可推论:物质的本质隐含看不见的信息场,每种物质就有每种物质特有的信息场,透过波的干涉作用,个别物质可向周围的信息场汲取信息,同时物质也会不断地向周遭信息场释放自身的信息。波姆的理论可简化为:物质粒子倘佯在一望无际的信息海中,这一片信息海,是宇宙间所有物质所共享与共同营造的,所以宇宙万物共享全体物质共同释放的信息场,也就是说,宇宙就是一个全息体。

1975年,物理学家卡普拉在《物理之道》一书中提到:量子场是物理学的根本实存,一个连续的媒介遍布的空间,粒子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来、来、去、去的能量集中体。依据波姆的隐秩序理论,物质的内在隐藏着高维度的「能量海」或「信息海」。在这一望无垠的能量海中蕴含所有事件发生的可能态,而我们三维空间的物质现象,只不过是由隐秩序中特定量子态所投射或绽放出来的一种显像。波姆的能量海是由包含所有电磁波频谱的光所构成,海中的光振动频率最高,当振动频率变慢时,光就浓缩凝聚成三维空间的电磁波、声波或物质。在古典物理的眼中,组成物质的原子就像是一颗颗坚硬的撞球。在量子物理的眼中,原子结构就像是一座足球场中,有一颗棒球大小的原子核孤零零站在足球场的中央,围绕在外面的就是神出鬼没无以名状的电子云。整个足球场其实是空空荡荡的,在这近乎真空的空间里,就隐藏着看不见的量子场,而原子核与电子的电磁效应,就是来自于这个隐藏的能量场交互作用的显现。由于物质背后是依赖信息场的运作,信息场是波所组成,场的作用其实就是波的作用。波具有共振的特性,可使低振频转换变成高振频。

5、小结▲

物理学中对光子认知的发展与生物学中dna认知的发展,比较起来何其相似:

非生物:光波—aaaaaaaaa光子—aaaaaaaaa物质波—aaaaaaaaa量子场—aaaaaaaaa信息场—aaaaaaaaa宇宙就是一个全息体

生物dna:生物场—aaaaaaaaa生物光子—aaaaaaaaadna幻影场—aaaaaaaaadna语言波—aaaaaaaaadna是一个基因全息图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发展,殊途同归,那么连接两者的全息体莫非就是传说中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