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蒙在鼓里(1 / 2)

很快,宋群的审讯工作也完成了。

由于他干的仅仅是运送、走失尸体,非法偷渡的活,最多判个侮辱尸体罪外加偷越国(边)境线罪二罪并罚,即使因情节恶劣、次数和尸体数目较多,涉案金额巨大,量刑上轻不了,但也重不到哪去。

再加上罪责最重的,直接负责杀人的齐经都已经招供,他自然想争取立功和坦白从宽的机会,几乎用不着怎么审,便将自己知道的线索统统一五一十的招供出来。

他与齐经在该犯罪团伙当中的分工并不相同,因此,所交代的罪行也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而与齐经招供有所重合的几块,又远不如齐经说的详细。

由此可知,因他分工问题,所犯的罪并不算重,因此该团伙的主要负责人柳斌对他也不是非常信任,所知道的线索自然很有限。

但能证明齐经没有说谎,就已经足够了。

根据宋群交代,九号那天上午,他看见荀成志拉了个行李箱放路边,便转身离开了,便以为荀成志是送尸体的接头人,当即下车将行李箱扛上车后备箱后,起车离开。

由于柳斌的谨慎,并不让宋群和齐经碰面,不让他们有直接的联系,甚至特地嘱咐齐经,出门送行李箱的时候一定要遮掩面容,至少也得戴个鸭舌帽并全程低着头,直到走开了才能抬头。

也就是每次走出几步后便习惯的一抬头,齐经的面部特征才会被路旁公交车监控拍到,导致落网。否则,想找出他来,还有一定的难度,至少得多费不少功夫。

因此,宋群也只知道齐经的身材特征,而不清楚具体面容,而荀成志与齐经的身材特征不说一致或非常接近,但也相去不远,至少身高差不多,而冬天大伙儿穿的都比较厚,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身材,宋群这才会认错人。

当然,这是齐经交代的内容,而宋群并不知晓柳斌还有这方面的嘱咐,因而一直认为齐经这么做仅仅是处于谨慎罢了,所以,他虽然见荀成志那天没戴帽子,觉得有些奇怪,但也没细想。

毕竟戴不戴帽子是人家的自由,他只是一个送货的,只要货到手就好,才不管那么多。

此外,他的车并没套牌,也是有原因的。这并非他不小心,恰好相反,这么做,更显得他经验老辣,足够谨慎。

虽说干的是些见不得光的事儿,但只要交接的时候小心一些,那自然就没事儿。要运气不好被查车并要求被开箱检查,那也只能自认倒霉。真碰到这事儿,套牌也是躲不了的。

相反,真要套了牌,不但不能避免这事儿,反而可能会招惹来更多麻烦。比如,交警原本只是例行检查,看看驾驶证行驶证,吹口酒精测试仪,瞄一眼车内也就放行了,但要被发现是套牌,可就免不了一顿处罚外加详细检查。

正因如此,宋群才用了自己的车牌。

凌晨一点,总队长办公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