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1 / 2)

十二《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

在高大的建筑物上施以鲜明的色彩,取得豪华富丽的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建筑艺术加工方面特别卓越的成就之一。彩画图案在开始时是比较单纯的。最初是为了实用,为了适应木结构上防腐防蠹的实际需要,普遍地用矿物原料的丹或朱,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敷饰在木结构上;后来逐渐和美术上的要求统一起来,变得复杂丰富,成为中国建筑装饰艺术中特有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建筑物外部涂饰了丹、朱、赭、黑等色的楹柱的上部,横的结构如阑额枋檩上,以及斗栱椽头等主要位置在瓦檐下的部分,画上彩色的装饰图案,巧妙地使建筑物增加了色彩丰富的感觉,和黄、丹或白垩刷粉的墙面,白色的石基、台阶以及栏楯等物起着互相衬托的作用;又如彩画多以靛青翠绿的图案为主,用贴金的线纹,彩色互间的花朵点缀其间,使建筑物受光面最大的豪华的丹朱或严肃的深赭等,得到掩映在不直接受光的檐下的青、绿、金的调节和装饰;再如在大建筑物的整体以内,和它的附属建筑物之间,也利用色彩构成红绿相间或是金朱交错的效果(如朱栏碧柱、碧瓦丹楹或朱门金钉之类),使整个建筑纽群看起来辉煌闪烁,借此形成更优美的风格,唤起活泼明朗的韵律感。特别是这种多色的建筑体形和优美的自然景物相结合的时候,就更加显示了建筑物美丽如画的优点,而这种优点,是和彩画装饰的作用分不开的。

在中国体系的建筑艺术中,对于建筑物细致地使用多样彩色加工的装饰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琉璃瓦作”发明之后,应用各种琉璃构件和花饰的形制;另一种就是有更悠久历史的彩画制度。

中国建筑上应用彩画开始于什么年代呢?

在木结构外部刷上丹红的颜色,早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鲁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是见于古书上关于鲁国的记载的。还有臧文仲“山节藻梲”之说,素来解释为讲究华美建筑在房屋构件上加上装饰彩画的意思。从楚墓出土文物上的精致纹饰看来,春秋时代建筑木构上已经有一些装饰图案,这是很可能的。至于秦汉在建筑内外都应用华丽的装饰点缀,在文献中就有很多的记述了。《西京杂记》中提到“华榱壁珰”之类,还说:“椽榱皆绘龙蛇萦绕其间”和“柱壁皆画云气花葩,山灵鬼怪”。从汉墓汉砖上所见到一些纹饰来推测,上述的龙纹和云纹都是可以得到证实的。此外记载上所提到的另一个方面应该特别注意的,就是绫锦织纹图案应用到建筑装饰上的历史。例如素始皇成阳宫“木衣绨绣,土被朱紫”之说,又如汉代宫殿中有“以椒涂壁,被以文绣”的例子。《汉书·贾谊传》里又说:“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在柱上壁上悬挂丝织品,和在墙壁梁柱上涂饰彩色图画,以满足建筑内部华美的要求,本来是很自然的。这两种方法在发展中合而为一时,彩画自然就会采用绞锦的花纹,作为图案的一部分。在汉砖上、敦煌石窟中唐代边饰上和宋《营造法式》书中,菱形锦纹图案都极常见,到了明清的粱枋彩画上,绫锦织纹更成为极重要的题材了。

南北朝佛教流行中国之时,各处开凿石窟寺,普遍受到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当时的艺人匠师,不但大量地吸收外来艺术为宗教内容服务,同时还大胆地将中国原有艺术和外来的艺术相融合,加以应用。在雕刻绘塑的纹饰方面,这时产生了许多新的图案,如卷草花纹、莲瓣、宝珠和曲水万字等等,就都是其中最重要的。

综合秦、汉、南北朝、隋、唐的传统,直到后代,在彩画制度方面,云气、龙凤、绫锦织纹,卷草花卉和万字、宝珠等,就始终都是“彩画作”中最主要和最典型的图案。至于设色方法,南北朝以后也结合了外来艺术的优点。《建康实录》中曾说,南朝梁时一乘寺的门上有据说是名画家张僧繇手笔的“凹凸花”,并说:“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世咸异之。”宋代所规定的彩画方法,每色分深浅,并且浅的一面加白粉,深的再压墨,所谓“退晕”的处理,可能就是这种画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