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县 广胜寺上寺(2 / 2)

正殿供像三尊,释迦及文殊普贤,塑工极精,富有宋风;其中尤以菩萨为美。佛帐上剔空浮雕花草龙兽几何纹,精美绝伦,乃木雕中之无上好品。两山墙下列坐十八罗汉铁像,大概是明代所铸。

后殿居寺之最后。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阿顶。因面阔进深为五与四之比,所以正脊长只及当心间之广;异常短促,为别处所未见。内柱相距甚远,与檐柱不并列。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梢间及两山各用一朵。柱头铺作两下昂平置,托在梁下,补间铺作则将第二层昂尾挑起。柱瘦高,额细长,普拍枋较额略宽。角柱上出头处,阑额斫作?头,普拍枋抹角,做法与前殿完全相同。殿内梁架用材轻巧,可与前殿相埒。山面中线上有大昂尾挑上平槫下。内柱上无内额,四阿并不推山。梁架一部分的彩画,如几道槫下红地白绿色的宝相华(?),及斗栱上的细边古织锦文,想都是原来色泽。

殿除南面当心间辟门外,四周全有厚壁。壁上画像不见得十分古,也不见得十分好。当心间格扇,花心用雕镂拼镶极精细的圆形相交花纹,略如《营造法式》卷三十二所见“挑白球文格眼”,而精细过之。这格扇的格眼,乃由许多各个的梭形或箭形雕片镶成,在做工上是极高的成就。在横披上,格扇纹样与下面略异,而较近乎清式“菱花格扇”的图案。

后殿佛像五尊,塑工甚劣,面貌肥俗,手臂无骨,衣褶圆而不垂,背光繁缛不堪,佛冕及发全是密宗的做法。侍立菩萨较清秀,但都不如正殿塑像远甚。

广胜寺上下两院的主要殿宇,除琉璃宝塔而外,大概都属于同一时期,它们的结构法及作风都是一致的。

上下两寺壁间嵌石颇多,碑碣也不少,其中叙述寺之起源者,有治平元年重刻的郭子仪奏碣。碣字体及花边均甚古雅。文如下:

晋州赵城县城东南三十里,霍山南脚上,古育王塔院一所。右河东□观察使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臣据□朔方左厢兵马使,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五原郡王李光瓒状称;前塔接山带水,古迹见存,堪置伽蓝,自愿成立。伏乞奏置一寺,为国崇益福□,仍请以阿育王为额者。巨准状牒州勘责,得耆寿百姓陈仙童等状,与光瓒所请,置寺为广胜。因伏乞天恩,遂其诚愿,如蒙特命赐以为额,仍请于当州诸寺选僧住持洒扫。中书门下牒河东观察使牒奉敕故牒。大历四年五月二十七日牒。住寺阇梨僧□切见当寺石碣岁久,隳坏年深,今欲整新,重标斯记。治平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由右碣文看来,寺之创立甚古,而在唐代宗朝就原有塔院建立伽蓝,敕名广胜。至宋英宗时,伽蓝想仍是唐代原建。但不知何时伽蓝颓毁,以致需要将下寺:

计九殿自(金)皇统元年辛酉(公元一一四一)至贞元元年癸酉(公元一一五三),历二十三年,无年不兴工。……

却是这样大的工程,据元延祐六年(公元一三一九)石,则:

大德七年(公元一三〇三),地震,古刹毁,大德九年修渠(按即下寺前水渠),木装。延祐六年始修殿。

大德七年的地震一定很剧烈,以致“古刹毁”。现存的殿宇,用大昂的梁架虽属初次拜见,无由与其他梁架遗例比较。但就斗栱枋额看,如下昂嘴纤弱的卷杀普拍枋出头处之抹去方角,都与他处所见相似。至于瘦高的檐柱和细长的额枋,又与霍县文庙如出一手。其为元代遗物,殆少可疑。不过梁架的做法,极为奇特,在近数年寻求所得,这还是惟一的一个孤例,极值得我们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