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县 峪道河 龙天庙(2 / 2)

龙天者,介休令贾侯也。公(讳)浑,晋惠帝永兴元年,刘元海……攻陷介休,公……死而守节,不愧青天。后人……故建庙崇祀……像神立祠,盖自此始矣。……

这座小小正殿,“前廊后无廊”,本为山西常见的做法,前廊檐下用硕大的斗栱,后檐却用极小,乃至不用斗栱,将前后不均齐的配置完全表现在外面,是河北省所不经见的,尤其是在旁面看其所呈现象,颇为奇特。

至于这殿,按乾隆十二年《重增修龙天庙碑记》说:

按正殿上梁所志系元季丁亥(元顺帝至正七年,公元一三四七年)重建。正殿三小间,献食棚一间,东西厦窑二眼,殿旁两小房二间,乐楼三间。……鸠工改修,计正殿三大间,献食棚三间,东西窑六眼,殿旁东西房六间,大门洞一座……零余银备异日牌楼钟鼓楼之费。……

所以我们知道龙天庙的建筑,虽然曾经重建于元季,但是现在所见,竟全是乾嘉增修的新构。

殿的构架,由大木上说,是悬山造,因为各檩头皆伸出到柱中线以外甚远;但是由外表上看,却似硬山造,因为山墙不在山柱中线上,而向外移出,以封护檩头。这种做法亦为清代官式建筑所无。

这殿前檐的斗栱,权衡甚大,斗栱之高,约及柱高之四分之一;斗栱之布置,亦极疏朗,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一朵,次间不用。当心间左右两柱头并补间铺作均用四十五度斜栱。柱身微有卷杀:阑额为月梁式;普拍枋宽过阑额。这许多特征,在河北省内惟在宋元以前建筑乃得见;但在山西,明末清初比比皆是,但细查各栱头的雕饰,则光怪陆离,绝无古代沉静的气味;两平柱上的丁头栱(清称雀替),且刻成龙头象头等形状。

殿内梁架所用梁的断面,亦较小于清代官式的规定,且所用驼峰,替木,叉手等等结构部分,都保留下古代的作法,而在清式中所不见的。

全殿最古的部分是正殿匾牌。匾文说:这牌的牌首,牌带,牌舌,皆极奇特,与古今定制都不同,不知是否原物,虽然牌面的年代是确无可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