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轶事尽管各自情节不同,但从中折射出三位名人的胸怀和气度,都同样令人敬佩。身为文学大家,面对一位毛头小伙子给自己的“大作”挑刺,郭老竟然不愠不火,并虚心接受其意见,这种雅量委实不易,而戏剧家阳翰笙的雅量则更为难能可贵。阳翰笙将对自己作品持否定态度的序言印在书中公之于众,这种雅量令人叹服。而彭德怀挨了战士的拳头后竟然不究不问,其雅量亦令人钦佩。
佛家有典故说:释迦牟尼佛功德圆满,有人却妒性大发,当面恶意中伤他。佛祖笑而不语,待那人骂完,佛问:“假如有人送你东西,你不愿意要怎么办?”答:“当然是归还了。”佛说:“那就是了。”于是,那人羞惭而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故事的喻义,不正是在劝告人要多些雅量么?
作为一个理智健全的人,特别是一个希望逐渐完备自己人格的人,总是要有点雅量的。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所以有人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
人难免与十分讨厌的人偶然相逢,尽管有人可以装作很随便的样子,竭力扮成潇洒样扬长而去。但很多有雅量的人不会那样去做,而是没有丝毫装模作样地缓缓笑迎着对方漠然的脸孔和布满疑惑的眼神,坦然地擦肩而过。这些人轻松地抹去了粗鲁的伤害与侮辱的阴影,用友好的阳光装满了雅量的酒杯,小抿一口,自是清香浓烈。
有些高贵品格是普通人毕生企盼但仍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可人的雅量却是完全能够通过修炼而得到。当不期而遇的挫折、误解、嘲笑等迎面而来时,相信并依靠个人的雅量吧,那是驱逐并能战胜这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忠实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