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远眼光再来看
会下棋的人都知道,在对弈中,决定胜负的关键是你能否比对手多看几步棋。有的人走一步看一步,遇到水平相差无几的对手还可互有胜负,倘是遇到高手,结局只有失败。
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某人有水平、某人智商高的谈论。那么,何为水平?社会分工不同,各业有别,行行出状元,各有其水平可论。但是,其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所谓隔行不隔理,所谓触类而旁通,所谓举一而反三。就是说,行行可以抽象出来一个共同的所谓水平,即思想、思考、思索的能力。就像与人对弈一样,主要在于你能看多远。
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里,在纷纭乱世生活之中,塑造了众多智多星的形象,而出类拔萃的典型便属诸葛亮了。从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目光的长与短,看一步与看两步、三步、多步,其结果明显不同。一是失败,一是胜利;一是人头落地,一是高奏凯歌。在现实的工作中、生活里,这种可以类比的事情多而又多。
在典型事例中找典型事例,还是从诸葛亮智斗司马懿谈起吧。孔明五出祁山,每次均与懿斗智,司马懿常常是仰天长叹:我不如也,孔明智在我先,孔明真神人也……即使孔明偶尔失算,也还要“较变通之道于将来”。
空城计是怎样唱出来的呢?还不是孔明看了三步,而司马懿只看了一步。孔明看的第一步,懿统率大军兵临城下,“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第二步,“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此九十五回开篇便埋下了伏笔,即司马懿请先锋张辽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孔明自己也说:“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第三步,“司马懿必将复来”,因而设了许多伏兵和疑兵。懿知晓西城乃空城之后,仰天叹曰:“吾不如孔明也!”不如什么呢?比孔明少看了几步。
“夫兵者,诡道也”,谁目光长远,谁能多看几步,谁胜利的把握就大些,损失就少些,甚至还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