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与少年》
云端的大地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看一看?例如行万里路成万卷书?
路之一字有些许玄妙,路不单单是一个名词。很多时候路之一字是经历和过程的浓缩;不然回首一路走来便有些站不住脚的顺理成章。
路不一定是要走一遍的,书是对先驱者人生道路的总结。这种东西可以是心灵上的,也可以是物理上的。心灵上的便犹如一本百看不厌的名篇,细读之可以得到许多先哲的生活经验。物理上的便是科学期刊,总结发表已经证实或者需要再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项目。
换而言之,书中记载的知识算得上是一种心眼。
学习知识如果学的死气沉沉一点便是读死书,学的活络一点的人便会发现知识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件增长心眼的好事情。
长心眼多多少少有些贬大于褒,不知何时心眼一词有了些许嘲弄讽刺的意味。
不过倘若你真的理解我上面描述的话,你会发现知识可能追其根本就是让人增长心眼的一门欲盖弥彰的事情。
我如何会有这样的感觉?说实话上学时期的成绩不说一塌糊涂,但是也结算不上如何优良。让一个学渣又如此深刻体会的能是什么?
我很木呢,就如同我拿来例句排比的路之一字。我的成长是实践出真知的;我起先是读不了哪些先辈浓缩的文字的,能够坐下来细细品读文字。琢磨先哲想传达的道理都得益于迈出探索的步伐。
说实话我至今成长进步最大的时期绝不是校园时期,不是说校园如何。而是对比产生的认知罢了;学校在我入伍之前上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时光让我觉得很松弛;那种松弛是绝大多数学生党都懂得,学霸自可不必与我共鸣。能够感到上学时光无聊的与我共鸣便好;总之那会学习是一件折磨人的事,严格一点说是真的折磨人。毕竟我们绝大多数在走出校园以后都用不到那会辛苦学来的东西,最多的也就是下意识使用一次两次使用频率绝对是有的。只不过少到让你怀疑用过没有?
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的知识让我有了基本的常识,这些常识夹杂在大量我提不起兴趣的知识点里。犹如绵里藏针用心不良~
例如,高原反应一词并不是我第一次听说。这玩意说实话绝大多数人来不及切身体会;毕竟西藏旅游多多少少算得上是小资产阶级的特权。那种绝算不上舒服的旅途;没有点情怀支撑真的支撑不下去。
言归正传,第一次听说高原反应一词是在上学时期的地理课上。我对知识的需求,那时是很奇怪的。我总是莫名其妙的喜欢一些书上不着重记载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能会是大学才需要学习的。不过很奇怪我通常会自己琢磨懂,记得最深刻的一次便是:某次地理考试题目是,一只一口井正对某颗星星,星星距离井口角度云云、距离云云。求地球周长?
真是一道造孽的题目不是么?我们那时是没有学过地球有多大周长的。勾股定理是会的,所以这题如果审题仔细一点。加之推敲是不难的,所以虽然身为学渣……我却是雄起过一次的。
班里做出这道题的有三个,我是唯一做对的。剩下的都是选择放弃了这道附加题;唯一的解题者并没有得到西方科学界里学校遇到神童的特殊关照。老师毫不避讳的在全班说这道题不算分写了解体的都算做对。至于我的正确答案……哪位老师曾在班长质问我是不是抄的?对此年轻气盛的我曾针锋相对的质问,全班就我一个做对的。我抄鬼的?老师一时哑口无言,但是那会的中国老师绝大多数时候是不讲道理的霸权主意。我本就不是什么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是非曲直之于老师眼里的我就是笑话。站着听课这种不痛不痒的下作手段已经屡见不鲜了,甚至我都有些质疑那会老师的水平了。
拇指测距、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男儿浪漫都是部队三年时间交给我。对了我比正常两年的义务兵多干一年;我没有打错字,你也没有看错。
虽然三年时间里我没有学到大学里的知识点,但是我觉得我学到的比大学和之前上的学加起来的东西质量相比要大得多。我琢磨其中引起巨大差距的东西是什么,是实用性和收益性!
学校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无用的,相反你可以不上学。但是不能不学习;这是这个时代普世的价值观里,几乎所有工作的人过的好一点的人都会认同这句话。因为他们离开学校打拼一段时间后都学会了学习的真谛是什么?就是长心眼,知识点让你知道什么东西必然是错的。典故让你知道怎么做是可能会有更好结果的。这种效果的诞生,与其说是知识点的帮助。不如说是心眼增长的表现。
我实习的某个公司,我的师傅年薪四十个左右。其中业务提成占百分之七十……我问过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学习——我懂他的意思,所以我并没有觉得他应付我。反而感谢他的坦诚相待,让我证实了我的猜想。
室内设计是需要不断学习的,稍微的艺术脱节。工艺流失就会让你活在去年的时节;而艺术和工艺说白了都是斗心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