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嫣终于有空享受生活了。
水师的俞斌,在张嫣攻略草原时,就将玉米、辣椒和西红柿种子送到了京城。
张嫣立刻安排人栽种,成功后,安排人推广这些庄稼和蔬菜,同时,让御膳房开发新菜品。
解决了吃,接着是穿,明朝啊,全都是纯天然的棉麻丝绸,要多舒适就多舒适,张嫣又考虑玩。
说起玩,除了听戏,就是听歌,还有马戏、杂技等,张嫣都不满意,被后世娱乐爆炸虐过的人,怎么能看上明朝这样,一部戏流行好几年的日子?
张嫣有空的时候,也会带着卫队,出去旅行。
张嫣一走,有时候就两三个月,崇祯也不去上朝,到现在他才发现,所谓的上朝,就是浪费时间,形式主义。
张嫣除了去旅游观光,闲的时候还是很多的,比如冬季,还有夏天,都不适合出行,那她干什么?
国事?有大臣们呢。
有一天,张嫣听人称赞倪元璐的字,这才忽然想起铜镜来,她收集了好些的名人字画,希望她转送到现代社会。
不说别的,就每天那一大堆要烧掉的奏折,随便弄上几十本,都够张嫣回去,躺着吃几辈子了。
虽然铜镜说张嫣回不去,但张嫣一直做着回去的梦,尤其是,将鞑子赶出国境后,她奋斗的动力没了,就更想回去了。
话说回来,明朝的大官,几乎个个都是书法家。
铜镜好久都没有露面了,张嫣记得,还是几年前,弄了好些的土豆,就再也没了声息。
张嫣喜欢上了练字,不然没事可干,她又不是工作狂。
通过倪元璐,张嫣又将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调到京城,安排到詹事府做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这些人从此就是太子的老师,一个个都挺高兴。张嫣常常把朱慈烺带在身边,让这些人教授。
她说是在跟着旁听,听着听着,自己和老师讨论得热火朝天,朱慈烺在一边傻乎乎地睁着大眼睛,左看看右看看,谁要他还是个傻乎乎的少年郎呢?
在这资讯极其不发达的明朝,十几岁的小孩子,既成熟又幼稚。
成熟,是他们很稳重,不轻狂,幼稚,是掌握的知识太少,没什么见识。
对小孩子的教育,张嫣并没有放松,跟着老师学写字、画画这些美学教育,当然要进行,但数学、生活常识以及如何治理国家,张嫣一点也不放松,她可不能让这些老儒,将朱慈烺教成了朱由检第二。
朱慈烺除了那些教四书五经的老师,还有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等。
徐光启和宋应星,给了朱慈烺自然学科知识,徐霞客则跟朱慈烺讲了大量的山河地理知识。
朱慈烺还跟着张嫣出去旅游,体察民情,他的好些见识,已经比崇祯高了。
这天,张嫣正在练字,小太监敦敦低头进来:“娘娘阁下,琉璃坊管事吴杰禀告,造出平板玻璃了。”
“让他进来。”
吴杰是从山东过来的工匠,祖上几代都是烧琉璃的,他们以前,给石英砂里加各种矿物,就为了烧出颜色鲜亮的琉璃,张嫣反其道而行,让他烧出没有颜色的透明琉璃,让他很是纠结,如今三年过去,他先是弄出了颜色略有些发绿但还算透亮的玻璃,现在又弄出平面玻璃来了。
张嫣带着手套,拿起吴杰献上的玻璃,对光看了看。
“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娘娘阁下,小民将琉璃烧软化了,吹成筒状,用刀切开,铺平,再磨去上面的毛刺,就成了。”
“不错,不错,你将这办法,教给徒弟,我要开玻璃厂,一个月,要生产出一千斤的平面玻璃。”
吴杰吓了一大跳:“这个,娘娘,这样有什么用啊?”
“你懂什么?宫里的窗户用丝绢,不透亮不说,还很快就坏了,多浪费啊,换成玻璃的,几十年几百年的都不用换了。”
“娘娘,生产不了那么多啊,没有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