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孙承宗,就是花大钱建宁锦防线的,崇祯的老师,他在历史上的评价比较高,除了有人觉得他建宁锦防线,不顾国情,死板教条,但人品没的说。
孙承宗年老时,还率领全家抵御清军攻城,全家殉城,十分壮烈。
孙承宗就是德高望重的代表,是崇祯最顽强最忠诚的拥趸。
张嫣在乾清宫,隔着帘子,接见了孙承宗。
孙承宗很注重礼教,对张嫣行礼,是看在她是天启帝的皇后身份,然后,就是规劝,让张嫣回归内宫,朝堂的事情,自有朝堂人来做。
张嫣一句话也没说,把辽响都去了哪里的账簿表,让小太监送过去:“孙大人,您老是帝师,对朝堂也忠心耿耿,但,本宫就是不明白,这么严重的贪腐,您怎就视而不见?”
孙承宗的脸色,涨得通红,他一直奔忙在宁锦防线,饷银不足,士兵们爬冰卧雪却吃不饱穿不好,他怎么能不清楚?可他就一双手一张嘴,能有多大能力?再说,这些情况他没少给崇祯说明,可惜崇祯宠信周延儒,周延儒是怎么做的?
周延儒说:“饷莫如粟,山海粟不缺,缺银耳。何故哗?哗必有隐情,安知非骄弁构煽以胁崇焕邪?”
士兵拿不到饷银,闹起来了,周延儒却说,是那些军官怂恿的,是为了要挟袁崇焕。
穷鬼崇祯竟然相信了,让袁崇焕不要搭理,他也不再管此事。
辽东啊,面对建奴的第一线,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还没工资,这么憋屈的事情,谁愿意干啊?想逃跑又没门,只能出工不出力,消极避战。结果,后来的明军,逢战必败。
“奸臣误国!”孙承宗愤怒地拍打着地面。
“帝无过错乎?为何小人充塞朝堂?忠良抱恨乡野?”
“老臣必发动群臣,规劝于帝,帝聪明睿智,当能亲贤臣远小人,一扫朝堂萎靡腐败之气息!”孙承宗还嘴硬。
“帝登基四载,孙爱卿何不规劝于他?”
孙承宗无言以对,他规劝的还少吗?可是,崇祯根本听不进去,他就是爱听好话,夸赞他的话。
“孙爱卿,皇帝微恙,本宫不过暂理朝政,一旦皇帝病愈,本宫必然还政于他,您老何不尽心辅佐,早日消灭建奴,安定天下?还皇帝一个朗朗乾坤,不好吗?”
张嫣的意思,孙承宗明白,他俩携手,将朝政理顺,再让崇祯出山,这样的确很好。
孙承宗也知道这是最好的,懿安皇后比崇祯帝要聪明,可他有他的坚持,他的底线,哪怕崇祯是一头猪,那也不能让懿安皇后高坐朝堂。
还有,今年那什么副榜进士算怎么回事?不合祖制!
张嫣劝了半天,见孙承宗就是个老顽固,也不高兴了,威胁道:“孙大人,你说什么也没用,想让本宫退出朝堂,除非你带兵来攻。哼,有能耐,你就将辽东将士带来攻打京城,让大明朝立刻灭亡,否则,你就认输吧!”
孙承宗气得要命,从皇宫出来,居然真想发动政变,可惜,张嫣早就将宫里的太监都清查了一遍,所有的内奸都查得一清二楚,还有守宫门的锦衣卫,也都被天天洗脑教育,有点风吹草动,张嫣必然发觉。
还有,每天,宫门口都有训练过的太监监视,这叫双保险。而且,太监是不固定的,不定期轮班,位置也随即布置,那些大臣还想派人进宫捣乱,没门。
孙承宗联络大臣,拜访勋贵,锦衣卫和东厂都报告给了张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