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起源于北周武帝之时。《太平御览工艺部象棋》说: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罗欣《物原》也持此说。
六、英人威廉琼斯在本世纪初曾说,中国不是产象国,印度是产象国,认为中国象棋是从印度传入的,近代学者胡适也持此论。
许多学者认为,据古籍可靠记载,象棋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了。除上引《潜确居类书外》,汉刘向《说苑善说》也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雍门周调孟尝君,足下燕则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战国时的作品《楚辞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但前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可上推到春秋时期,并认为象棋是模仿当时兵制而产生的。他们的依据,是,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比如,以舞蹈象征战斗,则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征战斗,则名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征不同兵种而来的。这种情况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合乎当时历史情况的。但对于此种说法,有的学者则不以为然,认为这毕竞还是一种推论。
象棋的发展分为七个时期,即孕育期、童年期、争鸣期、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稳步期。传说其鼻祖是博艺该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追些。成枭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词指六博始见于此。当然象棋与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种掷采行棋角胜的局戏,象棋则是一种靠智谋、技术、修养等较量的竞技运动。由于六博与后来的象戏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象棋一词的诞生,孕育着日后象棋的产生,故将象棋名词诞生之时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经》前,这一段时间称为象棋的孕育期。
战国
战国时期,已经有关于象棋的名称,但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六博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六博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有说法棋子种类有为:枭、卢、雉、犊、塞(二枚)。但古文物证实六博棋子非多兵种,这是因错把樗蒲混为一谈,枭、卢、雉、犊、塞是樗蒲掷具的排列组合,不是兵种。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六博是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以获得多博筹为胜,不同于吃王为胜的象棋,没有演化关系。就如丘处机与吴承恩都写有同名的《西游记》,六博与中国象棋只是曾有同种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