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又继续道:“另外我们可以从民间招募普通医者担任医师,负责学徒前期的草药辨识以及医学典籍的熟读熟记。至于学徒招募还需要医学丞和七位博士把关。招满为止,除非有特别优秀的,否则不能超员。”
众人领命。
刘和又接着说道:“学徒事情就这样了,接下来说说你们,坐诊是积累经验的必要条件,博士每两天需坐诊半天,医学丞每三天坐诊半天,以后的助教和医师都需要坐诊,至于怎么安排由医学丞定。还有学徒教授,每次学徒招收后都等分学徒,由各人负责,每两天授课半天,其余时间是给你们互相交流讨论提升医术,解决疑难杂症用的。望你们不要懈怠。”
“谨遵少君教诲。”众人连忙道。
刘和又对荀彧道:“按照我刚所说的,医学暑需要有药材存放处,坐诊的前厅,这些留大一点,还有学徒以及医师的宿舍、澡堂、食堂,男女要分开,然后就是藏书阁,藏书阁建的亮一点,里面严禁烛火,晚上不准在里面读书,还有什么需要建的,给医学丞和各位博士三天时间,都提给文若先生,三天后文若先生找人规划施工。”
到此,医学暑的事情算是安排完了,然后刘和召集十四名匠人和十六名农户,领着荀彧和书记官前往城池东南的两块空置地方。
这十四名匠人中两位是木匠,八位是军中的铁匠,四位是民间的铁匠,而十六位农户不用问都是民间来的。
同样的开场方式,刘和对这二十人说道:“这里我要新建个匠造暑和农学署,你们是入驻的第一批。”
刘和看着他们颇为感兴趣的眼神,兴致也高了点,说道:“匠造暑将来会统管幽州的所有兵器打造。”
刘和一句话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包括荀彧的,这和你和我说的不一样啊,怎么就变管理所有兵器打造了呢。
刘和没管他们继续道:“匠造署设匠造令一人,匠造丞两人,匠造丞下设匠造师和匠作师,匠造师为匠作师中的翘楚,负责研发和改进新的武器铠甲、攻城器具以及民用器具。匠作师负责打造成品。”
其中一人道:“这里容不下这么多人吧。”
刘和知道他的意思,当即道:“这里只有匠造令、匠造丞、匠造师以及一些辅助人员,匠作师还是归属各地负责打造。”
刘和见无人有意见,说道:“我任命郑举为第一位匠造丞,你们要好好配合他。”
又对郑举道:“我给你的第一个任务是造翻车,先帝在位时,已命十常侍之一的毕岚造出了翻车,你应该能找到样式并制作出来,造出来后看能否改进。”
郑举领命后刘和又对着十六位农户道:“在匠造署隔壁就是农学署,同样设农学令一位,农学丞两位,其下为农学博士,再其下为农学师。你们十六位为农学师,专职种田并记录作物生长状况,以及用各种方法实验如何让作物增产。”
农学署和匠造署的安排比医学暑要简单多了,毕竟后续的人员不靠他们培养。
刘和又对他们说道:“你们十六位农学师感觉需要什么样的农具能耕作方便,对农具的作用有什么期望都可以告诉匠造署的人,由他们负责制作出来,你们使用看是否方便,是否能提效率,是否能推广使用。”
至于农学署和匠造署如何规划建造,刘和也全交给了荀彧,这也是他带着荀彧来的原因。
这时农户道:“少君,那我们在哪种植作物呢。”
刘和道:“这些你们不用担心,稍后我会安排农学丞和农学博士前来,他们会安排的。”
刘和也没办法,这些农户只知道种田,又不识字,让他们总结一整套优质的种植流程真的很难,只能找读过书懂农学的来了。
刘和与荀彧回了官府后先让荀彧忙去了,刘和翻出了四十五个治过经的人的简介,这个简介还是刘和要求荀彧做的,里面有姓名、籍贯以及有什么能力,还有对哪些方面精通,对哪些方面了解等等。
刘和勉强从里面找出了六个懂农事的,于是派人去召他们前来。等六人到齐后,刘和道:“你们谁是田河。”
就见六人中一人行礼道:“是我。”
刘和打量了一下他,这个从简介上看还比较懂农事的人,还算顺眼,至少也是下过田的人,于是道:“田河,我现在任命你为农学署的农学丞,你可愿意。”
“愿听从少君安排。”
刘和又对其他五人道:“你们五位就任农学署的农学博士吧。”
“领命!”众人答复道。
刘和道:“现在我和你们说说农学署需要干什么,农学署的作用第一点是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并记录,第二点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看能否让农作物增产,并记录如何种植能让农作物实现高产,第三点对新发现的农作物进行培育并看其是否能代替现有农作物,第四点如何防治农作物的病虫灾害,第五点是如何改进农具以提高效率。你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
“很好,我让文若先生在蓟城的东面给你们划百亩农田进行实验,另外还有十六位农户为农学师,辅助你们。你们去与他们见见吧,农学署还在改建中,地址你们也可以问问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