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安民方案(1 / 2)

异世登仙传 半山妖 1758 字 2021-04-25

孙仁寿家离县衙倒也不远,从校场往东,转过三家四合院,便是孙府。

从外面看,也算中规中矩,没有逾制的情况。

东厢房会客厅分宾主坐定,孙仁寿和吴师爷仔细打量一番我身后的如玉,面露好奇,想问又忍住了,待家仆端上茶来,才问我是否有什么需求。

我说,这几天在观音殿里,接待香客发现,本地住民非常少,附近村落走一圈,可谓民力空虚,十户倒有六户无人。

这些先期自行迁移过来的,民情复杂,大概给县府增添不少管理上的麻烦吧?

孙仁寿叹口气,说道:“正是!正是!幸亏有张海张班头坐镇,非常时期,尽管有些霹雳手段,也得保一方安宁。”

我笑笑,接着说,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移民来到这里,如果现在开始提前准备,到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不至忙中出错,陷入管理上的被动。

孙仁寿和吴师爷互相看看,同时问道:“如何准备?”

我说,现在有大量的无主荒地,即便全部收归官有,也是无人开垦种植,没有产出,反是负累。

不知道县府对辖区内住户和垦地的统计,完成到什么程度,如果全部结束,不如对村落进行一次重新规划,人少的村子填人,人多的村子迁人,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指导建议。

对所有耕地荒地进行重新分配,让耕者有其田,耕田有所产,加大对农户的生产支持,先让已经在籍的农户至少每家有二亩良田,一套农具,六口之家有一头耕牛。

孙仁寿听完,拍手叫好,说道:“果如恩师所言,大师在此,得保一方百姓之福!”

我摆摆手,继续说,只是如此,还远远不够。

孙仁寿和吴师爷笑道:“洗耳恭听!”

不管是原住民,还是先行迁移过来的异乡人,甚至后续迁来的移民,基本上都有共同的经历。

朝代更替的大规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财物的损失,更多的是骨肉分离,妻离子散。

百姓背负的不仅是房屋和家庭的重建,还有精神世界的重建,他们需要通过某种仪式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或者说,来完成对逝者的寄托。

同时,他们也抱有对未来的期望,希求以后的生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种需求,是物质上无法满足的。

“那应该如何满足?”吴师爷率先问道。

这就涉及到民间的信仰问题。

普天之下,华夏文明传承至今,广被民众所熟知和推崇的,无非儒释道三家,能让八方移民一同得到心安的,也无非这三种信仰,其中杂以各方神祗和祖先崇拜。

尽其物丰,而又不废其信,则一境之民可治也!

孙仁寿再次拍手叫好,接着问道:“如何不废其信?”

“四面八方,选人少之地,或近水,或近山,或建寺庙,或建道观,或建火神祝融庙,或建水神龙王庙,或于人多之地,资助宗族祠堂,奖励私塾学堂。”我喝口茶,继续说道:“民既物丰,闲暇时又得心安,任凭再来多少移民,由他自选所信之地安居,孙大人只需从中协调,不必再度为此劳神费力。”

“甚好!甚好!”孙仁寿拍着巴掌,说道:“幸得大师指点,若是大师得遇什么风水宝地,愿听往之!”

“贫僧也是初到此地,不甚了解,不如孙大人发出布告,只要那有心之人前来请命,实地考察后,可以建设,欣然允之便是最好。”我假装思考片刻,继续说道:“只是此事须要得力之人督办,最好是那熟悉风土人情,又有威信,知晓此等诸事之本土老人儿。”

孙仁寿和吴师爷闻言,面面相觑,思索良久。

谁都知道,这是一个肥差。

无论是朝廷拨款,还是乡绅募集,督办之人都有大把的机会中饱私囊,即便是被认为那样会有损阴德,他也会毫不顾忌地往自己兜里塞。

而我的这个建议,不管是报到莱州府,还是到山东省,还是到南京,都会得到认可并大范围推广。

实际上,封建王朝的各个朝代新立初期,都会大肆鼓励民间信仰,搭祠建庙从来都是笼络民心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民间信仰之所以能发扬光大,从来都与历朝统治者的政治需求脱不了关系。

“倒有一人,十分符合,只是……”吴师爷说着,看看孙仁寿,面露难色。

“只是他上午刚递的辞呈,下官正在为难如何批复。”孙仁寿接过话去,叹口气,说道:“便是那张班头,他既是前朝旧人,又颇懂此中事宜,江湖中亦有威名,真是非他莫属!”

“如此,大人或者辛苦一些,或者贫僧去找府尹议过,再做打算吧。”我说着,站起身,准备离开。

“不必劳烦大师了,下官自会想方设法,留住张班头,至少完成此等大事,再做去留。”孙仁寿急忙站起身来,拦住我。

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这孙仁寿果然是个聪明人,不愧是刘伯温的弟子。

孙仁寿很快就悟到了我的建议背后的利害关系,十分清楚,这个办法从谁的衙门里出去,就是谁的政绩,尤其是在山东省大范围需要移民的背景下,谁解决了移民问题,谁就找到了升迁的钥匙。

相比告诉孙仁寿,青远市东北方向有金矿,这个更能给他带来荣华富贵。

我继续述说我的安民方案:“支持民间信仰,只是其一,而兴学则是其二。”

物丰心安,便要求个前程。

国家安定,百姓们总要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谋取更大的可能,而在封建社会,最有可能实现鲤鱼跳龙门,麻雀变凤凰的途径,就是科举。

兴学,大力支持私塾,虽然现在可能没有那么多学子,但是,在休养生息的政策加持下,人口繁衍增加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适龄学子将在十年内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谁先把兴学的事情办好了,谁就能在移民的浪潮中立稳脚跟。

现在不需要那么多私塾,但是要建私塾的规划和准备,却要提前开始。

我捐出的黄金白银,便是为此打算,一是购书,一是备料,总归是要为将来的学子多做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