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人中骐骥(2 / 2)

着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因为不管什么温度,我在房间里都得光着脚打呲溜滑。除非是深冬初春这些很冷的时候,不然在室内不应该穿袜子。外出时也没有全包脚的鞋穿,一般要穿白足袋和下驮(木屐),出远门穿黑足袋和草履。

这种简易鞋子有一个共通点,就是特别容易甩脱,所以连我自己都不记得我上马的时候甩掉过多少只鞋。

这真的是件非常尴尬的事,真的。以前大家描述一个人马术好的时候,用来夸赞的词有很多:比如小忍者们天赋异禀,靠查克拉吸附和平衡力驭马,刚上马溜两圈便不用拽缰绳——这叫“信马由缰”;比如虎丸、迦南和兰丸都能在马行进时连续开弓,可以夸一句“弓马娴熟”。

可是描述马术不行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统一的标准,马也不会告诉你“我觉得你不行”。

不对,现在有了,统计一共掉过几只鞋即可。掉过一只鞋的,纯属失误,掉过两只鞋的,运气不好。

像我葵千代这样掉过无数只的,长点心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不远处的那只鞋上,下人捡起它递给虎丸,虎丸又跳下马快步跑来想给我穿上。我在下马自行穿鞋和等着人来伺候之间犹豫了很久,久到一众仆人、小姓、忍者都开始偷偷抬眼看我,终于还是向这尊卑分明的制度屈服。

训练枯燥无味,我前十年偷懒没流过的汗全在一次次举刀挥砍、提枪戳刺和引弓搭箭中找补回来。不过今天除了午饭之外,我还多了一个盼头。

“参见殿下,在下伊东骏三郎。”

房间正中,一个气度不凡的中年人向我俯首下拜。

此人约莫三十岁上下,高鼻长眉,长相英俊。他腰板直如松,显示出端庄的态度,而表情云淡风轻,眼神镇静从容。

我知道他。十五年前,还是个翩翩少年的伊东骏三郎曾在榉原以区区三百人大败土之国贯地谷氏近万大军,为武藤家和上杉家扼守住了西北大门,一战成名,此后数年间青云直上,成为了我父亲最信重的军师。

等终军之弱冠,效宗悫之长风,少年英雄,其胆识与智谋都令人赞叹。

“久仰大名,我早就想和你见一面,听听你在兵法运用上的高见。”我情真意切地说。

“不敢当,不敢当,”他眨眨眼,微微下垂的眼角给人一种正直无害感,“在下对您却几乎一无所知。”

他说着“一无所知”,眼风可扫过了屏风侧面跪坐的几个忍者:“还是坂原大人提起后,在下才斗胆自荐为您的军学指南。”

聪明人,可惜又在坂原阵营,笔头家老果然资源庞大。

我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平静点点头:“那么接下来就拜托你了。”

伊东的笑容明显更走心了些:“在下可以问问您目前的学习进度吗?”

“读过一点《孙子兵法》。”这个进度比起小姓们落后很多,比起忍者……对了,忍者是怎么学习文化课的?天天训练、上战场,有读书的时间吗?靠自学成才?

“何为兵者?”伊东目光灼灼。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信口背诵道。

“如何驭兵势?”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何谓’知己知彼’?”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在下明白了。”伊东嘴边出现了笑纹,没显得他有多么苍老,倒使他看起来愈发风流倜傥,“明日午后我们便开始学习吧。”

“好,有劳你。”

头脑好,长得好,少年得志,实力强大。

我在描绘伊东给我的第一印象,然后突然意识到这些词汇其实也适用于描述身边很多人。听说和优秀的人多相处自己也会变优秀,不知道我这个南郭先生能不能混到出头之日。

“有件事我很好奇,”我看向柱间和斑,“你们是由谁启蒙的?”

“族里有义学,比较年长的族人上不了战场的话会退下来担任老师,教些简单的书写和字句,我们兄弟都在族学学过一段时间。”斑回答道,泉奈在旁边点头,好像在用动作增加可信度。

“我们族中也是如此。不过长老们会给我和扉间另加课……完全没办法逃学……”柱间貌似想起来了些不太妙的回忆,整张脸都皱缩着。

“人人都要去上学吗?”

斑摇摇头:“不,一般都由父母决定。”

柱间也补充道:“忍术体术基础太差的孩子还是要优先训练的,能在战场上活下来才最重要啊。”

也就是说忍族会出资兴办一所福利性质的学校,给族中子弟提供教育便利,而老师实际上是个给族里伤残人员和长辈的福利岗。

“那你们呢?”我把注意力转向小姓们。

“在下幼时被寄养于寺院,启蒙恩师是延山寺的日持禅师。”迦南双手合十。

和哥哥的经历好像……唉……

“在下有幸由家父负责教导,其他兄长都对我很是羡慕呢。”兰丸的语气愉悦中带着骄傲。

最小的儿子就是受宠啊。

“在下……是由家臣抚养长大的,”虎丸反常地没挂上殷切的笑容,嘴角下垂,目光朝向侧下方。随后他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连忙用言语找补:“石田大人为在下请了几位师傅。”

他原本是周防家的继承人,但不幸家道中落,去做石田家的义子或许也是一种出路吧。

武士土豪家大多有教育子嗣的意识,大型忍族也有简陋的家学提供知识,一定的教育基础有利于他们理解兵法、命令,知识实际上亦是他们维持战斗力的一种手段。可是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大字不识一个。

我幼年时虽然和农家子弟一同成长,但祖母用《古事记》为我启蒙,用《古今和歌集》做我的睡前故事,在农田边向我口述武经七书……如果我当真是个文盲孩童,我今日又将怎样面对这乱局呢?

“殿下?”众人疑惑地看着我。

国家富强,端在教育。我又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