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看到顾仲的时候,心里不禁咯噔一下。难道他现在就想要和刘昭摊牌不成?刘协在心里惊怒道。
爱卿可是想好了?刘协好意地提醒着顾仲,可顾仲愈发觉得小皇帝过于荏弱,不堪大任,非明主之人。于是顾仲脸上不经意间露出了对刘协一丝的鄙夷。
刘协作为末代皇帝,一生辗转于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权臣手中,最终得以善终,除了他身上这层天下共主的身份外,也与他深谙人性,懂得明哲保身有关,虽说现在的刘协和史书中汉献帝的经历相比还差的远,可这份深谙人性的本事也是独一份的。
敏感的刘协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顾仲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鄙夷,顿时被气得火冒三丈。朕好意提醒你莫要枉送性命,可你如此不识抬举,那就别怪朕了。
刘协在心里默默的想着。
陛下,臣请褫夺汉昭王王爵,罢其军职,以正朝廷法度!顾仲免冠跪请道。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好似沸腾的油锅中突然滴入一滴水一般,一下子炸了。
臣等附议!又出来几名官员附和道。
刘昭不由得看了这几名官员一眼,果不其然,都是帝党中人。
哼。前不久被刘昭举荐而充任昭王府长史的于谦冷哼一声,出班朗声道,尔等竟如此污蔑汉室宗亲,功臣良将!陛下,臣请将这干人等下狱,问出幕后黑手,以还昭王清白!
小小的王府长史有什么资格立于朝堂之上指摘大臣!明白于谦是刘昭派系,在顾仲的示意下,一名御史跳了出来。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今谦蒙陛下,殿下大恩,忝为王府长史,必要之时也要为忠良发声!于谦顿了顿,接着鄙夷地看了这位御史一眼且谦曾闻: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不待御史有所回应,于谦接着说:今尔等上不能报君,下不能抚民,专职捕风捉影,陷害忠良,岂不闻天日昭昭,必会降威于尔等!
于谦说完后,将笏横放在身前,免冠闭目,做出等死之态。而那名御史气得脸色发红,青筋直跳,浑身颤抖:你你.呜啊~
只见那名御史口吐鲜血,昏死了过去。众人见于谦竟然骂死了一名专靠嘴吃饭的御史,顿时奉若神明,帝党一系如丧考妣,刘昭一系则喜气洋洋。
刘昭曹操二人的反应更是截然不同。曹操见于谦在朝堂上大展身手,心里不住起了爱才之心,心里更是涌起了一丝情绪。细细想来,曹操发现这股情绪就是嫉妒。对,没错,就是嫉妒。
自曹操和刘昭结怨后,曹操一直关注着自己这位大敌。没出自己所料的是,自己这位大敌内修政事,外平董卓,其实力蒸蒸日上,而刘昭那些层出不涌,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更让曹操嫉妒得发狂。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啊!
刘昭不同于曹操,心里更是自得。看到没有老子手里有一个大喷子!据史书记载,宣德元年(1426),明宣宗的叔叔,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于谦也跟随出征。
此时的于谦被任命为御史,朱高煦败北投降后,宣宗让于谦细数朱高煦的罪行。于谦义正言辞,气势凛然,《明史》记载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朱高煦,这位不可一世的汉王,在于谦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竟然是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甚至于口呼罪该万死。要知道以往在皇帝面前,朱高煦都从来没有这样过。
也就说,正史中的于谦于大人是一个不弱于那个多智而近妖诸葛村夫的大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