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的二王子嬴季昌反对当时的秦国的强权,带领妻子家室潜隐。
“吾族本姓嬴,自吉公而易姓,至弼公……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由桂林象郡徙江吉永丰,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敛迹韬光,以避其难。为纪念祖宗,不忘根本,将嬴秦的秦字除掉下面两点为‘奉姓’。”——奉氏族谱《源流撮要》
后经多方学者查证,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即当今奉家山附近桃花源,陶渊明所见桃花源中人即秦国二王子后裔在此隐居改姓“奉”。因为祖辈长年隐居桃花源与世隔绝,所以此姓后人很少。
“奉”姓通“枫”,剧情故事中其中一女主角“枫茗”便来自此族。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姜夔《扬州慢》
说到姜白石,也就不得不提杜牧。
姜白石把杜牧称为自己的前生。“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杜牧年轻时游扬州,见一豆蔻年华女子,一见钟情,许下十年承诺,愿十年得功名到扬州迎娶这个女子。
离开扬州以前,他为此女作了《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然十年过去了,杜牧的功名并未达到自己许诺,待到杜牧十三年后如愿靠功名当了扬州知府,再寻女子却知女子等了他十一年后嫁与富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此诗各家解析甚多,从姜白石的理解来看二十四桥是一有特定意义的桥,今吴家砖桥,又名经药桥。有芍药花开的一座桥,代表不可明言的相思。诗人在此赋诗,所想为玉人。
从杜牧生平事迹年轻爱上豆蔻少女,年迈依然红颜无数来看,此玉人非他同僚死党韩绰。而是假借诗歌寄韩绰之名,寄意于她人。
她是谁?她会教人吹箫。杜牧的诗,意境透纸自会传遍各家各院。
玉人的名曲,杜牧则在名流赏析之中可以听到。
却不能见。
何处教?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后世文人大多认为杜牧中晚年的情诗带有无病呻吟的意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自会如此感受。而杜牧为宰相孙子,二十三岁便有名作《阿房宫赋》,不但诗赋冠晚唐,并有治国安邦之才。
在这样的条件下,却跌宕几多,让心爱的女子嫁为人妇。
“落魄江湖,载酒行。”
后世庸俗愤青难以领略这深刻意境罢了。
姜白石却深知此情,故以杜牧转世自诩。
如杜牧少年的姜到了心中的前世之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下马步行。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前世杜牧描述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如今已尽是“荠麦青青”。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繁华的都市成为废墟,世界发生了沧桑巨变。而自己心中的感情,即使用杜郎描述豆蔻初恋,青楼春梦的传世名篇还是不能表达我心中的深意。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