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诗词等文艺作品,是和写作者的心境挂钩的,年轻人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老年人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怀民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确实是绝世佳作,但是故事里的主人公却是一个老者,而林清晚只是一个年轻女子,又怎么会有那样的心境?
是以,天恒帝提出这样的疑问。
只不过,林清晚对这个问题早就准备,当下就笑了笑,说道:“陛下,这诗是毕竟沧桑,诗中的意境和臣服的心境不太相符。不过,也不是非要有那样的心境,才可以写出那样的诗句的。”
“哦?此话怎讲?”天恒帝挑眉问道,林清晚这话,超出了他的认真。
林清晚说道:“陛下,您是否忘了臣妇是干什么的?臣妇可是写话本的好手,写话本的时候,故事里的主人公有形形色色的身份,男的女的贫穷的富有的,老的少的都有,那些人物和臣妇完全不一样,但是臣妇还是写出来了,陛下您可知这是为何?”
“为何?难道是因为你很会代入别人的经历?”天恒帝问道。
林清晚点头笑着答应:“陛下圣明,没错,就是这样,臣妇很容易代入别人的,写话本是如此,写这首《怀民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也是。”
这话,林清晚可没有说谎,事实却是就是这样的。
天恒帝和萧屹一听,便明白了。
听到林清晚说《怀民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天恒帝更是脸上的笑容都深了几分。
“写这首诗的经历也很简单,臣妇有一日出门的时候,亲眼目睹了诗歌里那一幕,当时就心里觉得十分难受,十分同情底层老百姓,心里难受之下,就写下了这首诗。”这时候,只听林清晚又说道。
天恒帝和萧屹闻言,脸上的表情都瞬间变了,两人同时叹了口气。
当今世道,百姓们的生活其实已经很好了,大多都能安居乐业,只是,不管是在任何朝代,永远是有人依旧生活的不好的。
这些年来,朝廷想了很多办法,去帮助那些穷苦老百姓,只是依旧见效甚微,这几乎要成天恒帝和朝廷的心病。
毕竟,在太平年间还好,若是某日某地发生了饥荒或者发了洪水,流民数量增加,到时候很有可能会发生兵乱。
“你诗中所言,确实很能打动人心,朕会吩咐下去,让朝廷把此诗印刷后,传遍整个大宣,让官府里人人都阅读背诵,时刻谨记,以此来提醒勉励自己做为国为民的好事,多多关心老百姓的生存问题。”天恒帝沉思片刻后,沉声说道。
“陛下圣明!”萧屹和林清晚立马拜倒,齐声说道。
天恒帝顿了顿,又道:“朕也会命人往各地的善堂和慈幼局等地多拨款,会让人多关心孤苦老人和孤儿。”
“陛下仁慈。”萧屹和林清晚再次齐声说道。
天恒帝哀叹了一声,说道:“暂时能做的,就只能这些了,听起来不错,但是于整个大宣来说,恐怕只是杯水车薪。”
“陛下能想着为百姓们做一些事情,就已经很好了,剩下的事情,只能慢慢来了。”萧屹出声说道。
林清晚也道:“是啊陛下,脱贫致富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来做准备,不能急在一时。”